晋祠原名唐叔虞祠,谁是叔虞?就是周成王的弟弟,那个形同儿戏的剪桐封弟的主角儿。唐叔虞是个牛人,到了唐地(今山西太原附近)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三晋文化以他肇始,故而建家祠铭记。
晋祠原本没有圣母殿。一夜之间唐叔虞被请到偏殿,主殿C位换成了女像,是在宋太宗攻陷晋阳之后。
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政权是北汉,国都就在晋祠的所在地古晋阳。赵匡胤为了统一全境,曾三度北伐,愣是没打下来。虽然当时北汉属于“小(国)少(人)边(境)穷(苦)”,但地理优势明显,城池坚牢,民风彪悍。“高粱河车神”赵光义也是围困晋阳城五个月后,才算勉强拿下。
说这些和晋祠有啥关系?还真有。民间盛传晋阳是有龙脉的。李渊就是在晋祠拜完唐叔虞才三军齐发,进而夺取天下,这还得了?赵光义先是把僧道和富户移民到洛阳,拆除坚固的城墙,然后火烧晋阳城,躲避不及的百姓大都被烧死。觉得还没彻底切断龙脉,随后他又引汾河倒灌晋阳。这么大的心理阴影面积,趁机动一动晋祠就很好理解了。
怎么动?作为当地人的精神图腾,拆掉自然不明智。那就换人儿。换唐叔虞他妈,谁都无话可讲。于是邑姜这个女子开始走进人们视野。邑姜也的的确确是个人物,作为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老婆,周成王的亲妈,内政管理的典范,中国胎教的创始人,咖位足够。说换人儿就换人儿这种诡异的事儿,发生在赵光义身上也正常,毕竟还有烛影斧声和临幸小周后的传言垫底呢。
好景不长,后世尤其是近代,人们开始质疑圣母殿C位的本尊。过于明显的后宫配置,修缮圣母殿的时机和尊神即尊王的习俗,让人们不得不怀疑C位主神有可能是那个饱受诟病的刘娥。
刘娥,歌女出身,据说是千娇百媚,宋真宗始终欲罢不能。后来因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后世恶名远播。存疑者坚持认为,当时的造像多以当权者的样貌和形制来仿塑,而圣母殿的修缮,正好是刘娥辅佐年幼的宋仁宗“垂帘听政”的时期,地方官员需要朝廷拨款修祠,短不了攻伐刘娥的虚荣心,毕竟这个本来不姓刘的刘娥,还在太原找到一个高门大户认祖归宗,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太原人。
其实刘娥的功绩是史料有载的,她终结了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存在十年之久的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了中国最早的纸币、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走晋祠,还是心无所求。不管谁C位,都是描眉画眼的泥塑。只看不跪,专心吃瓜,又能怎?(文/图 徐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