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是中国先秦各学术派别的总称,集中出现于大约2800至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众多学说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何会在这个时期、在短短几百年间出现了众多学说?肯定不是偶然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集中出现了“诸子百家”众多学说!到战国时期,已形成“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为何此时会突然“爆发”形成诸子百家?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猜测成因。巧合的是,西方的古希腊在同一时期(即公元前6至5世纪)也出现了伟大哲学思想,因此有人揣测:是地球外的神秘力量有意赋予人类智慧。这当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臆想。 如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分析,我们也能有较靠谱的解释。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其所著《中国哲学史》的分析就被认为较接近真相:西周时期古代封建制度解体,大量曾依附于国君、世袭职位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们流落民间、周游列国,他们一方面靠自身技艺谋生、私人授课,另一方面博采众长、发扬学术,于是便出现了更广流传的诸子百家思想! 春秋时期之前,即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的周代早期,虽有专家认为中国是“奴隶制社会”,但社会管理层面其实是“古老封建制度”,与“欧洲中世纪”很相似。当时的社会顶点是周王室、王廷,其下是大大小小几百个国家,它们承认周王是“共主”,但它们归国君所有、所统治;每个国家之下又有很多社会基本单元“采邑”(这个名词就来自欧洲中世纪),它们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结构、大致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大型村落。 王廷对诸侯国、采邑的管控力极为有限,尤其是地方上的采邑,都有自己的社会管理机构、应是高度自治的。而当时采邑人口和生产规模很小,不可能有庞大行政机构,“封建主”就是各自采邑领地的真正主人、领地内居民的实际控制人、基层的管理者,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地方官员。这些封建主都是国君亲属、贵族,因此也被称为“君子”(国君之子)。而领地内的普通居民,则被称为“小人”、“庶民”。 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限制,采邑并没有完整的“政府”机构,封建主的“家”就成为领地的实际行政机构,管理各种社会事务、指导庶民从事劳动,这里也是采邑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中心。封建主的“家”里也会有少量的助手,他们都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 当时能接受教育、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很少、都是贵族!生活在采邑中的一般则是低级贵族知识分子,他们在封建主的“家”里慢慢地形成了具备不同专业知识、类似于基层官吏的群体,大致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专业官僚、基层公务员。这些贵族知识分子还都是世袭职位,只在父子、亲属间传授知识。
于是,当时封建主的“家”也是地方上的教育机构、官员和老师是一体的,这就是诸子百家一词中“家”字的来历,后面我们还会讲到。而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限制,庶民阶层是没有机会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的。 历史来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大量新开垦土地对原有土地制度的破坏,以及诸多复杂原因,古老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这里不做详细分析。总之,公元前7至3世纪是一个大变迁的时代,周代早期的规制遭到极大破坏、社会和文化秩序出现重大变局,每个诸侯国、采邑都在动荡,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当然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持续了几百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基本完成。 这时,封建主“家”里的很多贵族知识分子因战争或其他原因丧失爵位、下降为庶民、流落民间,需要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艺养活自己,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失而求诸野”。其中有一些人重新得到国君的赏识信任、变成高级官吏;也有一些人私人传授学术(包括向平民)、变成职业教师。这就出现了官员和老师身份的分离。不论是新型官吏、还是私人教师,都不断宣扬和发展自己的学术和主张、于是就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家”字,本意就是自封建主的“家”,延伸便具有个人、私人的意味:知识分子从封建主的“家”里走出来、自己建“家”,以私人身份宣扬自己的思想,并以不同的学术、技艺门类与“家”一起冠名,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当然,也可以统称为“思想(知识)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有确切名字的共189家、4324篇著作(很多未能流传)。而从古至今公认发展成为学派的有12家。汉代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在《史记》中介绍了儒、墨、法、阴阳、名、道等6家;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汉书》中介绍了10家,比史记增加了杂、纵横、小说、农,再加上兵、医,合计12家。 1、儒家是礼乐教师,是封建主家里负责教化百姓的官员,也是教授古代典籍、指导礼乐活动(尤其是丧葬礼仪)的专家和教师,“儒”字就是巫师、术士的意思。他们流落民间后自然强调教育的功能和意义,认为国家治理应重教化、轻刑罚。 2、法家是法官,是封建主家里负责规章制度的官员,是法式和法律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政治主张与儒家针锋相对,认为律法才是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尽管他们的主张与儒家相左,但法家、儒家都属于政治家一类的人物。
3、道家是史官,是封建主家里负责记录和整理历史、管理图书的官员,他们善讲成败、存亡、福祸等古今道理,到民间俨然就是哲学家。当然,最初他们更关注国家治理(包括《道德经》很大篇幅),后来才出现退出社交、躲进自然的隐士。 4、墨家是宗庙看守,是封建主家里负责宗庙修建、管理的官员、地位不高的中下层学者,普遍主张“兼爱”平等、都崇尚并掌握生产技术。墨家弟子始终自称“墨者”,所以“墨”这个名字是自古就有的(其它各家都是归纳者新起的名字)。 5、阴阳家是天文官,是封建主家里负责指导天时祭祀和耕种活动的官员,日常记录日月星辰运行,善于运用星象和历法。到了民间他们到处宣扬自己的宇宙生成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主张一切宇宙现象是由阴阳结合与互相作用所产生的。 6、名家是司礼官,是封建主家里负责礼仪的官员,所以都能言善辩。他们在民间开展论辩“名”(名称、概念)和“实”(事实、实在)的学术活动,也教授人们话说有条理和辩论的技巧,但古人普遍认为他们只是卖弄支离破碎的无用言辞。 7、纵横家是外交官,是封建主家里负责帮助国君们在国家交往中权衡利害得失、提出处置方案的官员。后来他们就成为善于言辞、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和外交活动的谋士和高级官吏,但古人普遍认为其中很多人崇尚欺诈、教唆人背弃诚信。 8、杂家是议政官,是封建主家里负责处理日常具体事务的一些官员,他们为解决问题会博采众议、兼容并蓄。后来他们为切实有效地治国理政,逐渐形成包容儒、法、墨、名等各家所长的思想。当然,杂家只是后人给此类人物的新冠名。 9、农家是农业官,是封建主家里负责农业生产管理的官员,都主张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他们还认为封建主们应该与民同耕、君民并耕,此类主张与重视礼仪尊卑的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10、小说家是“信息”官,是封建主家里负责采集民间传闻议论、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员、地位不高的中下层小官。后来他们多转述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说故事为生。小说家了解平民社会四方风俗,不过在当时属于“小道”,并不兴盛。 11、兵家是武官,是封建主家里负责谋划战争、教授武艺的官员,最重要的工作当然是指导战争。他们又可细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等4类,其中还有一些其实属于战略家,就是研究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的人。 12、医家是医官,是封建主家里的医生,是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专家。他们离开封建主后也吸收民间医疗经验,推动形成了中国古代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扁鹊就是医家代表人物,也有可能“扁鹊”只是传说、是当时对医家的统称。 此外还有:职业武士被称为“侠”;传播说话技艺的专家被称为“辩者”(类似于名家);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巫师被称为“方士”,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