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中,道教犹如一股清泉,源远流长,润泽着华夏大地的哲学、宗教、文化与艺术。其根本思想,深邃而广博,蕴含着对宇宙、人生、自然的独特见解,构成了道教信仰与哲学的基石。 道教的根本思想 道教思想之精髓,首在于“道”。道,既为宇宙之本源,亦为信仰之极致。它无形无象,无名无状,却孕育万物,主宰万化。正如古经所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玄妙,非言语所能尽述,唯有心悟,方能得其真谛。 与道相辅相成者,为“德”。德,乃道之体现,人之修行之要。它非外在之强加,而系内在之自觉。上德之人,不刻意为德,而德自显;下德之人,刻意守德,而德反失。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之修养,实为修道之关键。 道教又倡“无为”之哲学。无为,非无所作为,乃顺应自然,不妄为也。天地万物,各有其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故曰:“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之道,实为处世之智慧。 阴阳五行,亦为道教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阴阳者,天地之大道;五行者,万物之基元。阴阳交合,万物化生;五行相运,变化无穷。道教以此解释宇宙之奥秘,人生之哲理,实为深邃而独到。 道教的信仰体系 道教以道为宗,以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为旨。道教徒以学道、修道、行道为务,故名道教。其信仰之核心,在于对道的崇敬与追求。 道教之基本信仰,乃在于道。道者,宇宙之根源,万物之始祖。道教徒尊奉《道德经》为经典,视其为修道之指南。道经有云:“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道之伟大,可见一斑。 道教之神仙信仰,源远流长。其源自远古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祭祀等信仰方式,渐次演变为天神、地祇、人祖之信仰形式。后世又融入忠孝节义之神明内容,形成今日之神仙体系。道教之神仙,既有人间之英雄豪杰,亦有天界之神圣仙真,其形象多样,寓意丰富。 道教之神灵系统庞大而复杂,信奉之神众多。如玉皇大帝之尊贵威严,四御之辅佐天地,五老上帝之镇守五方,斗姥元君之主宰星辰,三官大帝之掌管人间善恶,以及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之神灵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宇宙之秩序与和谐。此外,还有真武大帝之镇守北方、东岳大帝之主宰幽冥、碧霞元君之庇佑妇女儿童、关圣帝君之忠义化身、城隍土地之守护地方安宁、灶君之掌管家庭福祉、门神之守卫家宅平安等诸神祇,皆受道教徒之崇敬与祭拜。 道教的历史与发展 道教之产生与发展,历经千年之久。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道教形成与确立之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组织,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此时期之道教尚处初创阶段,教义教规尚未完善。 隋唐至北宋时期,道教得到统治阶级之尊崇与支持,极为兴盛。此时期之道教不仅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而且其哲学思想、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等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道教之教义教规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新之变化。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之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之金丹道派之兴起为此时期之道教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三教合一思想之出现使得道教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更加开放包容;金丹道派之兴起则使得道教在修行方法上更加多样化、科学化。 综上所述,道教之信仰与哲学实为复杂而丰富之体系。其根本思想深邃广博;其信仰体系庞大复杂;其历史与发展历经千年之久而绵延不绝。通过了解道教之根本思想与信仰体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之这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讨道教之历史与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之独特魅力与价值所在。 上壹篇道家如何看待梦境与潜意识?下壹篇道家的定义与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