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坐功法 静坐,是儒家的名词,泛指心平气和、静定安坐的状态。道家则称做打坐,打是「打扫心上地」,坐是「坐出性中天」。儒家要人「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家叫人「心息相依,抱一守中」若乎释家之坐禅,则参话类,止观也。因三家的目标不同,下手方法殊异。有人认为静坐、打坐、禅坐是名不同而意相同,我想内行人是不会这么说的。道家讲究「凝神调息,性命双修」。儒释单求「凝神」,少了「调息」,「只修祖性不修丹」也。本篇使用静坐名词,是便于读者望文生义,减免宗教味道与疑虑。 如何静坐 静坐是一件很容易,很轻松自然的「休息行为」,所谓「道法」自然也。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毫无拘束严肃的心情。只要记着四点基本原则马上可以学会。不要误中伪师道贩邪说歪理,故意危言耸听,制造「走火入魔」恐怖的名家。恐吓他人,读者只要不心存幻想,不鲁莽蛮干,绝对不会出大差错的。既使出点小差错也无妨! 第一步:身体不要动。(气机发动后,由内而外之震动不算),神不外驰也。 第二步:念头不要动。(气机发动后,气动神知,气行神随不算),专气致柔也。 第三步:把「我」忘掉。即神气相忘也。「我相」包括肉体与知觉。无我,当然就没有对立的「你」,及旁立的「他」。无我、无你、无他,当然此时也没有什么山河大地,曰月星辰,花草树木。万里无云间,只存清空一片,什么过去,现在、未来,身内身外统统没有了。那时身内就是身外,我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就是我,时间、空间也都桓定与凝结了。丹经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又说「物我两忘,心同太虚」就是这种心态。 第四步:「元和内运」。当无思无虑混混沌沌的状态维持一段时间以后,常常会觉得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龑来,于是开始稍有知觉了,同时呼吸也开始了,乃经上说:这种异样的感觉叫做「琼钟一扣」,开始呼吸叫做「玉洞及开」。只是此种知觉要叫做「元神」。元神会感知眼前的金光闪电,感知周身的云雾烟蒙,感知呼吸不在口鼻而在皮肤,吸入呼出。一不小心,阴蹺可会觉得有热气团流荡,流向生殖器,舒舒服服,「欣快」莫名,然后阳具高举,然后河自然通,车自然行。丹经上说:「恍惚之中寻有像,杳冥之内觅真精」此阳具高举,术语叫做「活子时」。上半截诗叫做「真空妙有」。当然这是指低层次功夫而言,入是高层次的意义则又不同了,读者千万不要误会。 至于如何使身体不要动,如何使念头不要动,如何把我相忘掉,如何把元和内运,其中详情细节一言难尽,读者请参阅书末庄子心斋集释及把本书熟读,即可融会贯通,不另赘言。 静坐前的身心准备预备动作,术语叫做「热身」译为延伸或延展的意思。是说把筋肉活动活动或拉长的意思。根据我个人的认知。完整且健康的人除具备肉体的健全外,还需有一副维护正常功能的神智。静坐既是一种训练,则热身宜乎包含肉体热身与精神热身。至于其实效,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不卖瓜,但征之丹经,往往忽略或不予重视,良感惜憾! 肉体热身 1.做几趟全身性柔软体操,或八段锦。或十二段锦,使全身筋肉延展,使筋骨柔粘灵活。 2.按摩全身,轻拍躯体,尤其下肢。帮助血液循环活畅,以免因久坐致血气滞留下肢,而产生麻痹。 呼吸训练 a.原则:先呼后吸,深长细缓,呼吸等长。b.形式: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肛门呼吸。 精神热身 1.自我暗示,例如:「杂念如浮云,如飞烟,马上都要消逝」。「肉体是虚幻的,有生有死,那么我那可怜流浪生死的灵魂在哪里呢?」 背诵心斋口诀,或二十四首丹诀串述诗,最好还能悟入。 回光返照,内视整体,由下往上,再由上而下。反复缓慢观照几趟,最好还能配上呼吸。 静坐的姿态 「静坐」广泛的说还应包括静立、静卧,甚至随便坐。几年的经验告诉我,姿态于静坐过程中,几乎根本不影响结果,只要能让自己的身心松静自然,舒适安详就是最好的姿式,勉强作做,徒然扰乱情绪,劳累肉体而已。古人说:「天若泰然,百体从命」就是告诉如何轻松愉快来静坐,不是叫人开始就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起苦行者也。 含胸拔背,尾闾中正,垂肩坠肘,舌抵上颚…。」初学者刚下手,心未静,息未调,津未生,舌以不抵或抵下颚为佳。否则易因口干舌燥而发生干咳。若津已生则一面随生随吞,此时起就该抵上颚了。另外双手的处置,以我的经验,以双手轻轻合握(两劳宫穴吻合也),或左右五指指尖轻轻接触,然后放置于脐下或脑顶处(睡姿)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