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关系,关系不大。也许你现在不理解这句话,看的多了你就理解了。 就好像你到最后,也希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的发生,而不是你给出一种答案和判断。 所以说《易经》最大的作用,还真不是预测,是一种指引和教育,这种指引是发挥自己擅长的,回避自己的短板,就算是一种大作用了,你命局喜水,就向“水”靠拢,就算是一种补缺,种种预测术数,都有其不足,在地球的面前,在宇宙的面前是不是“微不足道”? 这就是我给大家说的,越清晰,越无力,而且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前提下,人工智能取得关键突破的时代,我还要写一本易经术数的书籍,我要不要怀疑,我把时间浪费在不该浪费的地方。 又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要写。人不是机器,人不是无感情的人工智能,人永远需要指引,人的灵魂需要信仰和出口。 预测是一种预指引方向,而我的工作,也算是传承和传播一种符合天道的文化,这种术数式的文化,不一定会成为每个人的港湾,但这种易经大道的思维启示,于每个人而言,是琼浆玉露,是不二法门,术数是人功利性的体现和应用,我们知道了一种法门和大道,千方百计的让它服务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有弟子跟我学习,他们很着急,他们一下子就想把所有这些术数都学会。他以为学会,他就能如何如何。其实这反而是我担心的。有时候,我跟他们说,你不需要什么都懂。 所以很明显,易经术数的学习属于极少数人才适合。篇外话,就说这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六爻神数。 2 “六爻”又称“六位”,六爻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每卦符号的基本构成,所以叫六爻。 民间好多人算六爻,是用铜钱摇卦,一般就是六爻预测,或者叫六爻神数。 《周易》中代表阴和阳的两种基本符号为爻,“—”代阳爻,“- -”代表阴爻。八卦各有三爻,六十四卦皆两卦相重,故有六爻。 其位次为自下而上,分别标以“初”、“二”、“三”、“四”、“五”、“上”之爻题。 上两爻象天道之阳刚,下两爻象地道之阴柔,中两爻象人道之仁义。六爻的变动象征着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动,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于六爻在卦中所处等次不同,所以其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 阳爻‘―’又称‘九’,阴爻‘--’又称‘六’,如果初爻是阳爻,那么初爻也可以说成“初九”;如果“上爻”是阴爻,那么“上爻”也可以说成“上六”。 初爻加二三爻成一个“卦”,称为“内卦”,也称为“下卦”;四五爻加六爻成另一个“卦”,称为“外卦”,也称为“上卦”。 爻的本义是“交”、“效”,纵横之交、阴阳之交,“效”则是通过“交”所产生的“效用”,可以通过全局计算来衡量,依不同方法、体系、定位立极,有不同解释。 刚开始在《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叫阴爻,但此二爻的本义是什么,有多种看法。 1. 一个“一”代表阳,一个“--”代表阴,两个放在一起代表世间万物的规律,阴和阳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同一个事物的性质,所以符号是一样的,有古汉字为证,“学”字,繁体为學,本义是学习的地方,上面是一双手拿着爻,意思是双手把世间万物的规律传给屋子里的人。汉字“鲎hòu”,代表一种古老的比恐龙还早的海洋生物,上部跟“学”一样,因为一旦雌雄鲎结为伴侣,就像鸳鸯一样,朝夕形影不离,雄鲎总是趴在雌鲎的背上,所以整个汉字的意思是一双手抓住了雌的和雄的有壳的鱼,象征着结合。 2. 也有人认为,“爻”皎也。一指日光,二指月光,三指交会(日月交会投射)。“爻”代表着阴阳气化,由于“爻”之动而有卦之变,故“爻”是气化的始祖。万物的性能即由这阴阳二气演化而来。 3 六爻预测,包括纳甲法和梅花易数两种不同方法,纳甲将六个爻结合天干地支、五行、六亲、世应及神煞等众多因素来预测,而梅花易数比较简便,主要依据内外卦、体用卦、互变卦及爻辞等来预测。 简单来说,梅花易数看整体,纳甲法看得更细,每个爻都有对应解释。 虽然六爻纳甲复杂一点,但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六爻更容易解卦。梅花易数简单,但要解好卦,却是不容易的。但我还先让学生学梅花易数,再学六爻装卦。有一个递进的过程,更好接受。 相传六爻起源于西汉京房的纳甲体系。起初是用五十根蓍草,到宋朝时才有了“以钱代蓍”。预测人将三枚铜钱放于手中,双手紧扣,思其所测之事,合掌摇晃后丢入卦盘中,掷六次而成卦。配以卦爻,及动变以后。 通过测卦当日的干支,配以六亲及六兽,主要依靠用神的五行生旺,结合易经的爻辞,而判断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卜筮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兽骨等物品,将其烧烤或砸碎,根据裂纹的形状和位置来进行卜卦解析。六爻纳甲法,为什么叫“纳甲”,有这样一种解释,爻字的形状,是由两个二直线相交(十),并作小角度(45度)旋转(×),撇捺成“爻”字。 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上发现的镶嵌圆形铜器(青铜钺)上的“十”字形,古文字那里就是天干地支中的天干“甲”字(⊕),商代甲骨文中的“甲”字就作二直线互相交叉成“十”字形,都表明了两直线相交成“十”字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非同一般。 如果说,一个“十”字意指天地间的东南西北,那么两个“十”字重叠,就意指天地间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了,同样也寓示着《周易》中的八卦方位图。 甲为十干之首,举一以概其余,故名纳甲。这就是纳甲的来源的说法。 阳爻象征着刚健有力、蓬勃而起的朝气,它代表着男性、阳刚、大地、太阳这种属性比较强硬的事物;而阴爻则象征着阴柔温和之意,它代表女性、阴柔、天空、月亮这种属性比较柔和的事物。 阳爻和阴爻两两上下搭配,又会创造出四种不同的结构,称之为“四象”,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老阳又称太阳,老阴又称太阴。四象的产生原理也来自与太极中的阴阳,阴不单单是孤立的阴,其内在是同时包含阴阳两种元素,阳也不单单是孤立的阳,其内在也是同时包含阴阳两种元素。因而就形成了“四象”。 由三个爻组成的卦叫小成卦。它包含了八种组合,亦即是所谓的八卦。八卦的三爻,最上边爻位代表天,中间爻位代表人,最下边爻位代表地,代表传统的朴素的天、地、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人在天地中间,表示人的“顶天立地”、屹立于天地之间。自下而上的三爻,又称为:始、壮、究,代表事物的起始、壮大、完成的发展过程。 4 我们常说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 但吉有多大,凶有多狠,仅凭爻象卦象是很难决定的。常见一些著作中有‘必死无疑’或定死于某年、某月、某日的铁断,其实这是有条件和有前提的,只有在参考病者的年龄,体质,疾病类型和医疗技术条件等因素后才能下这样的断语。 如无条件的妄断无异于瞎说。因测病逢相同的卦很多,感冒拉稀与癌症晚期都可能摇到‘山风蛊’卦,随鬼入墓者不见得都死。六爻反映的是被测事物在一定坐标基础上的发展趋势,其吉凶程度和事物本身的己备条件有着必然联系。这也是六爻预测中因同果异的主要原因。 八个经卦以二为单位进行组合,可以得出六十四种组合方式,也就是说八大自然现象的两两相撞,产生了六十四种现象,就是六十四卦。 六爻的每一爻都有自己的名称,即爻题。爻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六爻在卦中的位次名,即“初、二、三、四、五、上爻”;二是阳爻或阴爻的别名即数名,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两者结合,即是爻题。 初位象征事物发展萌芽,主潜藏勿用;二位象征事物薪露头角,主适当进取; 三位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于慎警惧审时;四位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 五位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处盛戒盈;上位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 当然,这只是概其大要,在各卦各爻的具体环境中,由于种种原因,诸爻又有错综复杂的变化。 六十四卦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文化符号系统,对自然、社会、宇宙、生活等一切的探讨、理解、认识、思考以及结论都用这一符号系统表示出来,因而它的文化内涵异常地丰富,可以涉及到数学、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美术、艺术等等,虽然它不可能囊括这些学科,更不可能代替这些学科,但其文化意蕴之宽阔与深邃,却是先秦任何一部著作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甚至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文化思想之源,是古代文化与智慧的综合与抽象出来的璀璨的结晶体。 不论是时政大事还是生活琐事,六爻都可以预测判断出这事物发展的趋势性后果,但对所预测之事,只能是明其实质,举其要点,言其概观,对一些细节尤其是数据性的东西很难预测出来,这种轮廓式的推断就是六爻信息的模糊性。 可见六爻最大的功能就是明阴阳,示吉凶。六爻预测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就可以很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既:你知我不知,你不知我知,吉凶祸福我知,一二三四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