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生活。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东汉时期的正式形成,再到历朝历代的演变与发展,道教以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炼方法,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起源与萌芽 道教的思想根植于古代中国的自然哲学与民间信仰。远古时期,巫祝开始人神沟通之路,通过祭祀活动来敬拜神灵,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礼乐制度。周朝时,百姓对鬼神的崇拜系统化,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大部分。然而,随着周朝主张以德治国和天命民定的重民思想兴起,巫祝的地位开始一落千丈,由上层走向民间,发展成民间方士。这些民间方士继承了祭祀制度,逐渐形成了后来道教的斋醮科仪,这可以看做是道教最早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和庄子创立了道家,奠定了后来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道”这一核心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庄子的《庄子》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道家的哲学体系。同时,战国时期的方仙道也是道教的前身之一,他们追求长生不老之术,通过服食丹药、修炼行气等方法试图达到神仙境界,这种追求神仙的思想和实践逐渐融入到道教的体系之中。 二、东汉时期的正式形成 道教作为正式宗教起源于东汉时期。其创始人普遍认为是张道陵,他在蜀中鹤鸣山修行悟道,创立了五斗米道(天师道),尊太上老君为道祖,奉《道德经》为经典。五斗米道的名称来源于其入教仪式,即受道者需要交五斗米作为斋醮之费。张道陵被尊称为“天师”,他和他的后人被称为“张天师”。五斗米道要求信徒纳五斗米作为入教仪式的一部分,并设立了祭酒等神职人员管理教务,在巴蜀地区广泛传播,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宗教组织和教义体系。 同一时期,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奉“中黄太乙”为主神,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反对剥削聚敛,主张周穷救济。太平道发动了黄巾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对道教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太平道的信徒以“方”为单位组织,每方设“渠帅”统领,共建三十六方。张角通过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广泛地在社会上活动,大收徒众,发展力量,扩大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系统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道教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完备的宗教,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规教仪。 首先,道教被许多统治者接受,大批高级士族人士加入道教,出现了一些天师道世家。葛洪是丹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抱朴子》、《神仙传》,为上层士族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构造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 其次,高级士族把他们的思想带到道教中来,促使了魏晋玄学的盛行,上清派、灵宝派出现并迅速发展。阮籍、嵇康、何晏、王弼等人以《易经》、《老子》、《庄子》为三玄著书立说,形成了新的道家流派——玄学。神仙方术与老庄玄学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东晋兴宁二年(364),杨羲声言南岳魏夫人降临,授予他上清众经,便与弟子对天师道进行改革,创立上清派。上清派以《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以魏华存为祖师,尊奉元始天王、太上道君为最高神,在修炼上主张存思存神,通过炼神达到炼形,不重视符箓外丹。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的灵宝派,产生时间大致与上清派同时,创始人是葛玄。灵宝派以《五篇真文》、《度人经》为主要经典,将儒家伦理与修道方法结合起来,强调“齐同慈爱、国安民丰”,修炼方法既继承了天师道的符箓科仪,又受上清派影响讲究思神诵经。 此外,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形式的道教,并不断组织发动起义。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西晋时期李特、李雄领导关陇流民起义,得到青城山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大力支持。江南地区的道教也日渐活跃,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一派的天师道都有很大的影响。399年天师道信徒孙恩、卢循领导了反对东晋王朝的起义,道教传播到岭南地区。 南北朝时期,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都需要通过整顿、改革,发展为成熟的宗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寇谦之,他宣称太上老君降临嵩山命其改革道教,在得到北魏太武帝(424—451在位)拓跋焘的大力支持后,以儒家礼教为总原则,对天师道进行改革:绝对禁止利用天师道作乱;整顿组织,加强科律戒规;增订斋醮仪范和戒律,用忠孝仁义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改革之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太武帝尊奉寇谦之为国师,开创了北魏皇帝即位都要至道坛亲受符箓的制度。对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都有渊源的陆修静,他在宋文帝(424—453在位)时期采取措施改革道教:编制《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在总结天师道原有斋仪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儒家仪式,以“劝善戒恶”为宗旨建立了九斋十二法斋醮仪范;健全了道官按级晋升制度,创立了道教服饰制度。陆修静改革整顿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颇受统治者的青睐,灵宝派的影响力也超过了上清派。 四、隋唐时期的繁荣 隋唐时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唐代,道教迎来了极盛时期。唐朝统治者自称为老子后裔,尊崇道教,将道教置于儒、佛之上。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制定了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晚年李世民也热衷于长生方术,大量服食丹药。唐朝的内丹术逐渐兴起并呈现繁荣景象,促成外丹术向内丹术过渡的代表人物是崔希范、彭晓、钟离权和吕洞宾。 隋末许多道士投靠李渊父子麾下,编造李氏为皇的谶语神话,如楼观派(北天师道分支)道士岐晖和茅山上清派领袖王远知。因此唐朝的道教派别以茅山宗和楼观派最兴盛。道教在这一时期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寺庙遍布,经典如《道藏》逐渐成形。同时,道教与佛教的互动也十分频繁,两者在文化、思想上相互影响与融合。 五、宋元时期的转型 宋元时期,道教与儒家理学相互影响,形成了内丹道的南宗和北宗,正一道和全真道成为两大主要派别。 全真道由王重阳创立,他继承了钟吕二人的内丹思想,在终南山筑“活死人墓”隐居修道,对道教进行根本改革。全真道的修行者被要求出家修行,开启了道教史上道士出家入观的先河。全真道强调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和清规戒律。金朝时期,邱处机率领弟子西游中亚三万五千里,觐见成吉思汗,劝其戒杀,取得成吉思汗尊敬,被尊称为“丘神仙”,并被令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全真道经过尹志平、李志长相继掌教,进入了鼎盛期。 正一道则保留了较多传统道教的特色,其道士可以居家修行,也可以娶妻生子,相对比较世俗化。正一道以符篆斋醮为主要宗教活动,符篆是一种神秘的符号,被认为具有驱鬼辟邪、祈福禳灾的功效;斋醮是一种祭祀仪式,通过诵经、礼拜、奏乐等形式来祈求神灵庇佑、消灾解厄。正一道在宋元时期也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如宋真宗赐号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先生”,元代正一天师受到尊宠,被授权主领江南道教。 六、明清时期的衰落与复兴 明清时期,道教趋向停滞和衰落,未能有创造性的发展,活动主要在民间。然而,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如三清教等新的宗派,尝试复兴道教。同时,道教与民间信仰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民间道教文化。 明朝是道教最后的辉煌。从朱元璋开始,支持正一道,对全真道即不太重视,却使得全真道能够潜心自守内炼。全真道形成了许多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派别,其中武当派发展最为活跃。朱棣多次遣人寻访全真派大师张三丰;自诩为真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