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特别强调“安天地” ,这究竟是为何?

20.png

640 (10).jpg

  1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提到:“把握大象的人,天下都向往他。他所走的道路不会造成伤害,带来安宁与和平。”


  老子所说的“大象”指的就是“道”,而“执大象”则是指信奉大道、遵循大道并坚守大道。“天下往”意味着圣人践行大道,天下万物都趋向于大道。


  根据《道德经》的观点,万物皆归于大道,生灵因此不会受到伤害。这是因为大道本身是“安平泰”的,其中“安”代表安全,而“平”则指太平。安全与太平合为一体,便是平安。


  为什么会有平安呢?因为“大象”的“道”就是“泰”。老子所说的“泰”源自《易经》中的泰卦。这个卦象是:下方为乾,三阳在上升;上方为坤,三阴在下降。阴阳之气流通交融,形成和谐,因此称之为“泰”。既然阴阳相合,自然就意味着平安吉祥。


  《太平经》中提到:“人的命运与天地息息相关,想要安定生活,就应当首先让天地安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宁。”


  这里有几个概念:宇宙、长安、生命。


  道家强调修身养性与延年益寿,注重生命本身。人在宇宙之间,上边是天,下边是地,人在这样的空间中生活,应该如何应对呢?


  要让人们安定,人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首先要让天地安宁。天地安宁的反转就是安天安地。我们知道,北京有天安门和地安门,这个名称与《太平经》有着密切的联系。“然后可得长安也”,长安也是道家非常重视的一种精神状态。


  2


  根据《太平经》的观点,人类要实现安宁的生活,必须首先做到“安理天地”。只有当天空和大地安宁时,人类才能够长久地过上安稳的生活。


  《黄帝阴符经》中特别强调了“安”的重要性:“天地是万物的根源;万物是人类的依赖;人则是万物的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和谐才能带来安宁,因此需要顺应时机,调理身体,灵活运用,才能实现万物的安定。”


  这里谈到的是关系,天地是一层,万物是一层,人又是一层,构成了天地、万物与人之间的联系。那么“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盗”在这里是一个比喻,指的是相互获取能量。人类从天地和万物中获取能量,这个过程是隐秘的,因此看起来像是在“盗取”,并非公开的行为,而是在暗中获得这些能量。所以在这里,“盗”并不是一个负面的词汇,而是用来比喻暗中吸取能量的过程。


  天地为万物提供能量,万物则从天地和人类中汲取能量,这一过程是看不见的,因此用“盗”来形容。这里强调的是“宜”,也就是说“三盗即宜”,意味着天地、万物和人之间要相互吸收能量,不能过量,必须保持适度。“宜”指的是恰如其分,适量,不可超出一定的限度。一旦超出,就会失去能量,可能引发问题。因此,强调的是要适度,也就是说我们从大自然获取资源时,不能一次性全部耗尽,而是要保证资源能够再生。


  例如,树木可以适量使用,但不能砍伐幼小的树木;在吃饭的时候,如果在河里抓鱼,不能捕捉小鱼,而是要留有余地,以便让它们得以再生,这就是余地的概念。


  只有这样,天地和人才能和谐安宁。因此,才有“故曰食其时”的说法。我们所吃的食物,如瓜果等,应当按照节气而定。在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其适合的食品和菜肴,不能随意混淆。例如,未成熟的果实不能提前采摘,因为只有等到成熟、符合季节时,才能享用这道美食。


  然后“百骸理”,人体的骨骼和关节必须经过调理。如果不及时调理,即使吃了也只是浪费;如果食物还未成熟或已经过期,食用后也可能引发问题,甚至导致生病。


  “动其机”意味着行动要与天时相符,也就是要把握时机。例如,夏天我们通常穿得比较少,以便出汗;而冬天则需要多穿衣服,这就是顺应当下的时机。最终,只有做到“万化安”,才能够保持平安无事。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頁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