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必知:为什么说“致虚极,守静笃”,是丹道实修心法?
1
为什么说“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实际的修炼方法?我们都知道,修炼方法分为动功和静功,比如打坐和站桩属于静功,而其他的动作套路则属于动功。
这些动功和静功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心法主要是由师傅口口相传和亲自示范的。例如,要实现内三合、外三合,以及保持头正颈直、百会虚领、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坐胯、全身放松、气沉丹田、虚心实腹、上下相随等要求。在打坐和站桩的过程中,“致虚极,守静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炼心法。
关于打坐(静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庄子就向世人传授了心斋和坐忘的打坐方法。其核心要义在于追求极致的空灵和保持内心的宁静。
我们先谈谈“心斋”。“如果我们只有一个专注,就应该用心去听,而不是仅仅用耳朵去听;也不是只用心去听,而是要用气息去感知。耳朵的听觉只停留于表面,真正的心得到的只是符号的理解。气则是一种虚无,等待着事物的到来,唯有道才能汇聚这份虚无。虚无就是心斋。”
总体而言,心斋法是一种通过实践听觉,从实体的耳朵逐步过渡到内心的倾听,再到气息的感知。最终,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将达到一种清净、空灵及宁静的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意味着从身体层面深入到心灵,最终抵达虚空,步入大道。
2
“坐忘”的概念也是如此。它强调在打坐时,要将自身的一切都置于空灵的状态,忘却后天意识中对身体和心灵的执着。通过这种虚静的状态,最终能从小我繁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的境界,也就是大我的境界。
没有自我,没有他人,没有众生,也没有寿命的存在。只有当我们抛弃对世间万物的固有看法与执念之后,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的本质,从而理解为何人们普遍认为的世间万物是虚幻的。
然而,只有达到那种无为而治、内心宁静的境界,我们才能体验到身心完全融入虚空之中,进入大道的状态。只有在那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所有这些境界,只有通过认真修炼才能够实现。这并不是学术上的探讨或思辨,更不是虚构的荒唐之言,而是古代圣贤在实践中真实体悟后传达给我们的智慧。
这是一种超越我们三维世界思维的境界,而是通过虚心serene的修炼而达到的状态。
修行过程中,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和逻辑的讨论,而没有实际的修炼,那么这样的修行将永远只是空谈。这种状态就像是纸上谈兵,并不是真正的修行。
关于站桩的学习,目前网上有许多相关的教学资料,但大多数缺乏真实的心法传授。要想真正掌握站桩,必须有师傅的指导,这不仅涉及到身体姿势的纠正,也包括心法的引导。
根据我们练功传承下来的古老智慧,站桩时如果不放松,就无法产生内劲。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一直依靠肌肉力量来站桩,那你只能被自身的笨拙和僵硬所限制。师傅们经常提到“太僵了”。
要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在站桩时必须从头顶到脚底每一寸肌肤都保持放松,彻底清除后天的束缚,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不同于肌肉力量的筋骨之力和气血之力,也就是内劲。
3
这个修炼方法强调达到虚无极致和保持内心的宁静,因此在练习时,要时刻牢记放松自己。
在最终真正掌握内劲后,练功时就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内劲与肌肉力量。
此外,诵经、抄经和念咒也是修行的方式。然而,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如果内心仍然有丝毫的执念,无法达到空灵安静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内心的清净明亮,从而无法领悟到真实的空无与妙有,亦无法超越世俗的幻象,看到事物的真相。
这就是为什么修行者对物质的事物兴趣不大,因为真正的修行者拥有更深层次的身心灵体验,具备超越三维世界的觉知,因此物质层面和欲望层面都无法束缚他们。
中华文化中,山医与命相卜五术相通,与“致虚极,守静笃”的心法相呼应。刚才提到的修行功法属于山术,而占卜与预测类的,比如梅花易数或奇门局,如果在占卜时心思不够清净,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
我们的传统医学中有一种祝由术,如果施术者在施术时无法保持心境宁静,那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可能无效。
真正的修行者会不断保持自我,不让身心灵受到污染,能够随时进入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状态,达到超越三维世界的境界。
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因。虽然这是一种超越维度的解释,但只有在达到虚无极静的境界时,才能真正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
真正的传授往往只需一句话,假借经典书籍却难以真正理解。其实大道是非常简单的,《道德经》也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研究《道德经》时会发现,其实贯穿始终的道理都是那些。
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我们不应追求贪多,而是要懂得适度。过多的知识会让人迷惑,而少量的深入理解则能帮助我们领会其精髓,回归初心和大道。尽管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真理。
无论是致力于虚无和保持静谧,还是采取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深入理解每一句话,依照这些话修行,最终都能领悟大道,获得真正的收获。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