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知识:探秘五行的奥秘,顺序、功能及多领域应用!
1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那么,这五行的顺序是怎样排列的呢?顺序为:第一是水,第二是火,第三是木,第四是金,第五是土。
五行的顺序是:水、火、木、金、土。
《尚书•洪范》中的五行功能被认为是周武王在向殷朝贵族箕子请教治国之道时,箕子的回答。洪范是指洪范九畴,这是一整套治理国家的重要法则和制度。
五行最早的记载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水被视为第一位。这体现了人类在早期对宇宙万物本质的初步认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水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元素。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命题就是水是万物的根源。在我们这里,五行中也同样把水视为首位。
在1993年,湖北荆门地区挖掘出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篇标题为《太乙生水》。在这篇文章中,水被列为第一位,火排在第二位,木位居第三,金排名第四,土则位于第五。
在人体内,体液占据了71%;而在地球上,水的比例为70%。可见水的不可或缺。但是,为什么水被视为第一,火排在第二,木位居第三,金和土分别是第四和第五呢?这之间是相生的关系、相克的关系,还是其它的关系呢?
水与火是相互克制的关系,水能够压制火焰。然而,火与木之间并不存在这种相克的关系;同样,木与金、金与土之间也没有相克的情况。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参考《洪范篇》中的相关解释。
《洪范》中提到,五行的第一句话是:“第一是水,第二是火,第三是木,第四是金,第五是土。”第二句话则是:“水有滋润向下的特点,火则向上燃烧,木代表曲直,金象征变化,而土则与农作物的种植相关。”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我们了解这个功能后,就能够明确之前提到的一、二、三、四、五的顺序是什么。这一顺序背后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
2
从功能上来看,不是单纯讨论这个事物本身。
很多人认为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似乎是五种不同的元素,其实最初是指五种基本物质。
我们知道,古印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由四种元素构成,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
古印度的观点认为,世界由四大元素组成:水、火、土和气(气也可以称为风)。这四个元素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结构。
我们是从功能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因此五行最初指的是五种基本元素,后来发展为五种基本功能,也就是五种表现形式。可以借助这五行来解释一切事物,因为它本质上就是描述五种功能类型。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流动的特性,它向低处流淌,能够滋养万物,帮助他人。
“火”被称为“炎上”,“炎上”意指向上升腾。这里包含两个含义:“炎”代表火热,“上”表示向上。“炎上”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外向,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喜欢向上发展而不愿意向下沉沦。在五行理论中,方位上火位于最上方,水则位于最下方。
在五个方位中,用东、南、西、北来表示,南方位于上方,北方位于下方。如果在观相时,进入环境后坐在最高的位置,习惯待在最高处,那么在潜意识中可能也是如此,这表明这个人的行为、举止和性格都是这样的。那么,向上的可能性就与火有关。
如果不想向上,就愿意向下,处于低处、柔和而强大,滋养万物且不与世争斗的,或许就是水。因此,功能的划分非常有趣,且格外出色。
当然,《黄帝内经》提到人的脏器包含心脏和肾脏,其中心脏属火,肾脏属水。心脏具备向上发炎的特性,具有热量,像一根棒棒般,能够将血液推动到全身,力量非常强大。因此,心脏位于最高的位置,宛如帝王,主宰一切,正如所说的“心主神明”。
“木曰曲直”,其中的“曲”指的是弯曲,“直”则是笔直。木材的特性可以是弯曲的,也可以是笔直的。更准确地说,木的功能是能够将弯曲的东西变得直。例如,有些人的外形看起来是笔直、高大和瘦削的,这种人通常与木有关。
木有一种生长的特性,树木正因为生长而显得正直。木的方位在东方,因为天的变化首先影向东方,等到天明了,树木便开始生长,因此木的位置在东边。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它也象征着春季。
“金曰从革”,金与木相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舫面的次序实际上是根据功能来定位的,上下的定位是火与水,而左右的定位则是木与金。金代表从革,“从”表示随顺,而“革”则意味着改革。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顺应自然法则进行创新和变革。
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推动革命和创新。金属通常锋利、坚固且难以变形,但它能够促使其他物体发生变化,因为其锋利的特性可以对他人施加惩罚。在方位上,金位于西边,即太阳落下的方向。
在一年四季中,秋天是一个特别的季节,树木开始落叶,象征着季节的更替。这意味着秋天是从阳光明媚的夏天过渡而来的,夏天与春天都是阳性的,而秋天和冬天则属于阴性。因此,秋天被称为金,是一个象征改革和变化的时期。
这是一左一右,即一东一西,位置就此明确。最后一个是土,自然位于中央。“土用于农业”,前面提到的都是“曰”,而这里使用了“爰”,“爰”与“曰”有相同的意思,是故意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越是故意强调,越说明这个元素的重要性,因此土是最关键的,处于中心,能够调节四个方向。土的作用是农业,稼指的是种植庄稼,穑则是指收获庄稼。
也就是说,土壤不仅能种植作物,还能收获作物。它处于中间位置,可以滋润周围的环境,起到润滑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脾,脾象征着土,脾土发挥着润滑的作用。润滑意味着运动和运输,可以将物品送给他人,同时也能够将其回收,具有双向功能,既有发送又有接收。
只要是能够居中并具备调控能力,且有双重性格的事物,通常都与土有关,因此它是中性的。土虽然不占据四方,却能统帅四方;它虽然不占有四季,但却能主导四季。因此,中央是最为关键的。
3
《尚书•洪范》进一步解释道,“润下作咸”是从味道的角度来看。润下的味道能转变为咸味。润下在五行中对应水,而水本身就是咸的。因此,“润下”可以理解为水具有咸味。
“炎上作苦”,“炎上”象征着火,而火代表着苦味。实际上,苦味还有一种作用,就是能清火。例如,当一个人上火时,最好吃一些带苦味的食物。苦瓜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能有效地去火,功能十分显著。火与苦味是相互对应的关系。
“曲直作酸”中的“曲直”指的是木,木的特性是曲直,因此木的属性属于酸。“从革作辛”中的“从革”是指金,而金中有一种味道称为辛味,辛就是指辣,因此“辣”字旁的意思是与辛有关的,辣的东西归属于金。“稼穑作甘”中的“稼穑”代表土,而甘味则是甜味,甜味的属性归于土。
这个解释是对五行的一种延续和应用,主要体现在味道上。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孙子兵法》也探讨了五行的概念。其中有一句名言:“味不过五”,指的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基本味道。“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这五种味道经过调和后,无法品尝完毕,谁能尝遍世间所有的味道呢?这是不可能的。虽然看似简单,仅仅五种,但一旦混合在一起,就变得无穷无尽。
《孙子兵法》提到“声音只有五种”,分别是哆、唻、咪、嗦、啦,亦即宫、商、角、徴、羽。但“五种声音的变化,无法完全听清”,这里的“胜”指的是结束或完结的意思。
这意味着五种声音的组合是永无止境的,这里运用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理论在汉代之后更加深入人心。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