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初步的功夫在于集中精神,而入门的关键在于观察与反思。 白玉蟾祖师说:“曾经遇到师父亲授真传口诀,他只教我专注于气穴。” 明明揭示了深奥的道理,然而学者们却只是轻描淡写地看过。如果不专心致志,即使活到老也无济于事。所说的“凝”是指聚集,而“神”是心中正确念头的体现;“气”则是先天的真气,它无形无象,诞生于虚无而静谧的状态;“穴”即是先天气的根基。凝神气穴的意思是把我心中的正确念头集中在气穴上,使神不外游离,正如太阳隐于明月之中。神凝聚时,火便汇聚;火若聚于下方,水自然从上升起。这是水火相济的关键,也是凝神气穴的深邃奥义。 因此有云:“保持精髓的关键在于常常温暖照耀,化解气息的奥妙全靠不断归根。这里的‘息’指的是呼吸;‘息息’则意味着绵绵不绝;‘归’是指回归;而‘根’代表基本的东西。息息归根,就是指呼吸与生命气息的根本始终不离,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胎息。” 在阳光照耀下的田野中,神灵自然而然地聚集。当神灵与气息在气穴中交融时,呼吸也便安定在它的根源上。此时,神灵凝聚,气息沉潜,似乎像是口鼻之间没有呼吸;其实并非没有呼吸,而是呼吸回归到了气的根源。元气源自于气的根基,呼吸的气息亦根植于此。 当元气开始运行时,本想要外出,但神意却聚焦于气根,元气便不再向外流动,而是与神意融为一体。神意依恋元气,元气则紧紧环绕神意,气息被神气所吸纳,三者彼此依存,相互交融,五行也齐聚在一起。这是结丹的正当功法,也是和合凝聚的关键所在。 2 “心神凝聚需要识别窍门”。因此,凝聚神气的关键在于获得玄关。而这个窍通常是无形的,只有在静极而生动的状态下才能开启。如果这个窍未开启,就无法进行精炼化气,也无法看到真实的自我。因此,想要识别这个窍,必须在坐下来时放下身心,闭目注视眉心。 稍微静止片刻,再缓缓将目光从眉间下移,照亮肚脐下方,不必在意具体的位置,只需创建一个虚无的境界。关键在于要理解“朗”这个字,明亮则神清,如同月光映照在秋潭中,表面上存在而实际上无形,虽然看似无形却又蕴含实质;明亮则气爽,不会逐渐迷失在昏沉中。清澈的明月,无云遮挡时方显明亮,凝神的状态也应如此。如果学习者不理解“朗”字的奥妙,一旦坐上蒲团,心神便会游离;刚开始坐禅时,杂念纷纷而来,归根结底是失去了明亮的照耀能力。 要想看到田间的光明,精气也随之汇聚在气穴处,宛如宝镜高悬,所有阴暗的魔影都随之消散。当光明照耀时,静坐片刻,丹田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温热,这正是春天来临的迹象。光明照射到极静的状态,突然之间产生一丝动感,心中恍惚,仿佛进入了玄关之境。此时可以借机用目光注视气机的活动,就能领悟到玄妙的窍门。令人感到恍惚如醉,丹田温暖,耳边轻风拂过,室内显现出明亮的光白,都是阳气初动的征兆。这一切的玄妙,都源于此。 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坐下,才能获得真正的益处;如果不是这样,心神会被纷扰的杂念所困扰,智慧就无法发挥作用,最终只会导致心魔的侵扰。因此,那些智慧的哲人通常在睡眠充分、神志清明时,端坐如儒,首先让内心保持宁静,不让思绪外泄,这样自然会感到一片清虚的气息萦绕在心间。 如此专注,妙趣内蕴;若目光难以聚焦,即使日坐多次,也无济于事。 天机显现于眼前,眼所看到的,自然影响心灵;心与目所关注的地方,呼吸也会变得宁静和稳定。心与呼吸彼此依存,呼吸安定时,心也会随之安定。然而,呼吸的安定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非强迫所致。 《大学》云:“知止之后才能有安定。”知道何时停止的人,内心才会有归属感。刚开始静坐时,内心难以平静,思绪不易平息。必须找到一个归依,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 比如说写字时,心思必然集中在字上;阅读时,心灵也必定专注于书本。如果不有所停留,就像迎风飘荡的柳絮,最终将迷失方向。因此,如果在入座时任由心绪散乱,便会陷入枯燥寂静、孤独无依,怎么能指望有所变化呢?所以,古代的学者虽然强调无为,其实在无为之中仍然懂得有为。 例如,心灵清澈明净时,思绪自然会浮现,这时应当从无所作为中寻找那份空灵的境界,明亮而坚定地停留于此,这便是到达至善之地。当心灵停驻于至善之地时,便能专注而不再流散。 3 《道德经》中的“有欲观窍”和“无欲观妙”的论述,揭示了修身的重要道路。所谓“有欲观窍”,是指在有欲望时借助观察来理解事物的运作;而“无欲观妙”则指在没有欲望时,达到一种无我无我、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在“有欲观窍”中,心中有追求,而“无欲观妙”则是心灵的宁静与觉悟。两者相辅相成,有欲望时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无欲时则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奥妙。 经文云:“致虚极,守静笃”,意即无欲观妙,强调无为的状态;又有云:“万物并作,我以观其复”,这则是有欲观窍,强调有为的状态。然而,有为并不是指具体去做什么,而是要时刻关注于至善之处,让心境保持明澈,不让其昏沉,也不随意放纵自己,就像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清澈的泉水中,那样就能够领悟真谛。人的本性之光凝聚于真气之间,便好比皓月照映于清泉之中。 万物共生以观察其循环,简单来说,阳气的产生使万物得以生长;观察其循环,就是感受到阳气的生发,神明的光芒直接照耀着深邃的窍穴,神念归来,气息也随之复苏,这就是希望观察窍穴的神奇力量。若能将清灵而不迷失的神聚焦于气机变化之处,便是阴阳的和谐统一。阴阳既然相合,彼此之间不会分离,我的真实气息也因此而潜伏。经过长时间的凝聚,真正的种子便会孕育而生,自然地激荡窍穴,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法则。 太上说:“金玉满堂,却难以保守”,这意味着后天的精气充足,最容易外泄,因此需要时常关注,保持专注,让精气吸收神光,这样才能避免漏泄。经过长时间的修炼,精气会转化为气,与神合为一体。如果神不专注,元气就无法生成,所以我道强调凝神静观为唯一的妙诀。若离开了观照,火就会散失;火散则炉冷;炉冷则丹耗。因此,必须常常温暖照耀,内化气息,回归根本。知道这一点,那么丹药便一定能够成功。 道的起始与归宿都在于静观。没有观察就无法静止,没有静止也不能进行观察。只观察而不静止,观察也没有意义;只静止而不观察,静止也无益。修炼的核心在于观察。离开观察就会遭遇困扰;一旦有了正确的观察,种种困扰便会消退。如果不静心观察,神志就会模糊,而只要关注某一事物,就容易产生焦虑。那么,何为“止”?就是将我真实的意图停留在至善之境;何为“观”?就是将我的目光温暖地投向至善之境。目光与真意始终停留在此。先观察再停留,这样的停留是合适的;先停留再观察,这样的观察符合道理,自然能使心身达到宁静。否则,最终不过是水底捞月而已。 在静观之时,心境应保持空灵,精神必须清晰,这样光明自会透彻。如果精神明亮,就不会感到昏沉;而心境空虚、念头静止,则能自然感受到快乐。如果念头无法平息,观照就难以准确;若精神无法集中,便无法真正静止,因此如果沉浸于昏沉状态,就会产生烦躁。处于昏沉时,精神无所依托,容易迷失自我,无法自控;而烦躁的情绪则使性情变得不耐易怒,反复坐立,使人无法达到真正的安定。 神明清晰时,光辉照耀,如同明月映照寒潭,令人心情愉悦;而神明不清时,光线便变得杂乱,心灵便会迷失,陷入昏沉,梦魇缠身,主人的控制减弱,贼心乘机而入,七宝皆被掠夺。 学习道理并没有其他追求,只在于专注于内心的宁静照见,片刻也不能离开,这样自然会使根基稳固。稍微放松就会进入空荡无物的境地,稍一停留就会陷入停滞。就像秋月映照清泉,无法充分显现其精妙;像旭日映照红梅,无法真正融入其祖先的气韵。 只要能够用神光来严谨地观察,六贼就不会侵入,七宝也会永久坚固;一旦释迦牟尼出现,便可趁机采取行动,重新归于本有的状态,命运也会得到稳固。真心实践这一道理,不仅精神会不断提升,智慧也会逐渐圆满,常常会体验到快乐的境界,而且不过两年,就能证得六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