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河图洛书的故事传说 据说在古代伏羲时期,洛阳东北的孟津县黄河中浮现出一匹龙马,背上驮着“河图”,将其奉献给伏羲。伏羲根据这幅图绘制了八卦,因而《周易》由此而生。 据说在大禹时代,洛阳的洛河中浮现出一只神龟,它背负着“洛书”,献给了大禹。大禹依据这本书成功地治理了水患,随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基于此制定了九章来管理社会,这些内容最终被记录在《尚书》中,称为《洪范》。 因此,《易经·系辞上》中提到:天地自然生成万物,圣人依此而行;天地生成变化,圣人由此而效法;天象呈现,反映吉凶,圣人亦以此为指引;河流出图,洛水呈书,圣人则遵循其理。 河图和洛书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哲学思想和医学对应关系,深奥且与天地宇宙的基本法则相契合。 二、象数与大衍之数 我们知道,物理学研究的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规律,其研究范围涵盖所有自然事物。在西方科学中,强调精确性和定量分析,因此物理学的研究必须依赖数学这一重要的逻辑工具。 换句话说,数学和物理涵盖了整个西方自然科学的框架,其它学科如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等等,只是人为划分出来的领域。天文学研究天体的相关原理,地理学探讨地面事物的规律,生物学则关注生命物质的本质,化学则涉及无论是在天上、地下还是生命体中物质变化的原理。 实际上,物理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数学才是潜藏在物理现象背后的主导因素。 因此,如果我们彻底研究清楚“数”的规律,那么理解“象”的规律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这与易经中的“象数”理论相对应。“象”指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古人将其简化为卦象,以便于对宇宙中各种事物进行分类和分析。“数”则代表事物表象背后的数量关系,古人采用这一概念来精准计算事物的变化规律。在易经的占卦过程中,存在一套与数学原理高度契合的推演方法。 易经之所以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因为它融合了西方科学中的物理和数学,研究范围涵盖了万事万物。此外,它运用易经的“大衍之数”进行定量分析,因此所探讨的实际上就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为什么“象数”被认为是宇宙基本规律的结合体,而它又融合了物理学和“大衍之数”的概念呢? 我们之前提到过,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原理,其研究范围涵盖宇宙中所有的自然事物,这是毋庸置疑的。 需要解释的是什么是“大衍之数”?为什么“大衍之数”能够包罗宇宙中所有的自然现象? 《易经》中提到的“大衍之数”,是指从1到10这十个自然数。因为10以上的数字都是通过这十个基数的组合和进位形成的,因此只要掌握这十个基数的规律,就能够理解所有数字的规律。因此,这十个基数被称为“大衍之数”。 这里的“衍”有“衍生”的含义,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推演”。 关于“大衍之数”,需要说明以下三点: 1.河图中包含了1到10这十个自然数字,而洛书中则展示了1到9这九个自然数字。那么,究竟哪个更符合宇宙的基本规律呢? 从哲学的角度和医学的关联来看,洛书和河图各自有其独特的指向和含义。洛书体现的是平衡,这在医学中对应于阴阳的平衡;而河图则表现出生成的理念,在医学中则对应于五行的生克关系。 从数学的角度看,如果我们依据众数和定律所揭示的规律,个人认为洛书更符合宇宙的基本法则。因为这个定律指出,所有大于9的数字最终都可以归纳为9,也就是说,9是最大的数字。任何数字在发展到9时都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换句话说,十进制只是我们人为的定义,而宇宙中的自然基数实际上应该是9进制的。 这与易经中奇数被视为阳的观点相符,其中9被认为是最大的阳数(称为老阳),而老阳要转变为少阴的理念。 我认为洛书比河图更贴近宇宙规律的另一个原因是:数字10已经产生了进位,实际上是一个两位数,而不是自然数中的基数,因此不应该纳入基数的研究范围。 小于等于9的数字就不必多说了,总共有九个,其中其他八个数字都是由太极数1演变而来的。古人赋予这九个数字不同的意义,使它们与自然现象相联系。 古人虽然没有直接讨论数字0这个特别的概念,但在哲学思想中已经有对它的阐述。0被视为包含一切的最大数,它不仅包罗万象,还包括太极1在内的九个基数。 2.《易经》中的系辞提到“大衍之数五十”,那么为什么这个数字是五十,而不是四十五或五十五呢?如果根据洛书,数字从1加到9的总和是四十五,而如果根据河图,数字从1加到10的总和则是五十五。 这个问题在《易经》中的系辞部分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两千多年来,各位注释家对此争论不休,提出了多种猜测和理由,但始终没有一个能让大家普遍认同。 有一种说法是:阳数1、3、5、7、9与阴数2、4、6、8、10形成五对,本身就象征着五个太极。因此,从1加到10的总和为55,如果减去五个太极的数量,就得到了“大衍之数五十”。 还有一种说法是:五居于“中宫太极”,因此需要减去五。 3.古人在进行占卦时,使用的工具(如蓍草)通常为五十根,以符合“大衍之数”的要求,但在计算时只取四十九根,剩下的一根不使用,这象征着太极。因为太极是万物生成的根源,而它本身则处于中间静止的状态。 三、动态平衡 洛书的数字布局可以表述为:九在顶部、一在底部,左侧是三,右侧是七,二和四位于肩部位置,六和八作为脚部,五则处于中心。 洛书中九个自然基数的排列有一个独特之处:无论是横向、纵向还是对角线相加,其和都是15。此外,这种排列无论是水平翻转、垂直翻转,还是逆时针、顺时针旋转90度、180度或270度,规律始终保持不变,因此这种布局也被称为“九宫幻方”。 洛书的布局体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可以动态调整的。这正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反映了阴阳平衡的数学哲学原理。 生命体需要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而西医常常通过切除器官来应对问题,这种做法显得相当初级和不明智。因为它首先破坏了自然结构中造物主所设计的平衡。 不仅生命体需要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人类社会同样需要这种平衡。 “九宫幻方”虽然可以呈现多种变化,但有三个要素是恒定的:首先,数字5始终位于中央;其次,九个数字之间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最后,每个数字与其对面数字的和始终为10,且奇数与奇数、偶数与偶数相对,即阳数对应阳数,阴数对应阴数。 正因为如此,它不会影响结果,也就是在变化中保持不变。变化的是整体的位置,而相对位置则保持不变,这与数学中的坐标变换原理相似。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阴阳之间既有对立又有消长,它们的位置保持不变,同时又呈现出动态的平衡。 四、五行排列与方位关系 河图的数字排列中,奇数(阳)用空心小白点表示,偶数(阴)用实心小黑点表示。在中间的数字5外侧包围着数字10,两行各有五个实心的小黑点,分布在中间十字形排列的五个空心小白点两旁。 在易经的思想里,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天象征阳,地象征阴。因此,可以说“天一对应地二;天三对应地四;天五对应地六;天七对应地八;天九对应地十”。 天地之间的阴阳相互转化与生成,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天生一,水由此而生;地生二,火从中形成;天生三,木也随之而生;地生四,金因此而成;天生五,土由此而得。” 也就是说,内圈的1、2、3、4、5是生数,外圈的6、7、8、9、10是成数。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从内部向外部生长的。 在河图中,首先是天产生水,接着天地之间的阴阳相互作用而形成万物。我们可以看到,天上降雨产生水,地心的热量产生火,空中有风生成木,而地下的矿藏则形成金。 传统文化中的方位表现为:南在上,北在下,东在左,西在右。因此,因上代表天,下代表地,所以有时也称作天南地北。 在传统文化中,五行与方位的对应关系为:南方代表火,北方代表水,东方代表木,西方代表金。因此,在河图中,下方的1表示水,上方的2表示火,左侧的3表示木,右侧的4表示金,中心的5则代表土。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与脏腑的关系如下:心与火相对应,位于上方;肾与水相对应,位于下方;肝与木相对应,位于左侧;肺与金相对应,位于右侧;脾与土相对应,位于中央。 在自然界中,通常位于底部的东西会向上移动,而位于顶部的东西则会向下移动。因此,肾脏的水气需要上升,心脏的火气需要下降,肝脏的木气向上生发,肺的金气则向下收敛。金、木、水、火都源于土,因此土居于中央。 在《周易》中,奇数1、3、5、7、9被视为阳性与天数;偶数2、4、6、8、10则被视为阴性与地数。除了5和10这两个中间的数字外,我们可以将阳数1、3、7、9连在一起,阴数2、4、6、8也连在一起,这正好呈现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阴阳交织、逆时针旋转的图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