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世界,太极拳的风格流派众多,我个人倾向于将其归为八大流派: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式(含某种融合特色)、武当民间式,以及学院式。我一直深信,自己与武当太极有着不解之缘,它既是道门太极的传承,也融入了民间太极拳的精髓。关于太极拳的源流,一言难尽,但有些观点在众家之中得以共识,并逐渐得到证实。其中,道家思想被视为太极拳的理论基石,而道教内丹功则是其功力的源泉。 有传言说,杨家人曾得道门高人的指点,练成了绵绵不断的拳法,后经翁同龢的诗文形容,正式定名为太极拳。太极拳的命名与清代避讳“皇太极”,以及反清复明势力不敢提及江湖异人等民间教会人士有关。同时,清初编订的《明史》也不可能记载江湖人士以武犯禁、反抗朝廷的野史内容,这些诸多因素导致张三丰传授太极拳的说法未被广泛提及。 民国前后,宋书铭在北京流传出两个版本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这也引发了多种说法和渠道的讨论。特别是两岸文化交流逐渐正常化和透明化后,我们了解到台湾有一种流行说法,即郑曼青所尊奉的三位祖师:杨澄甫、张三丰、左一峰(或另一位道人)。王延年所著的《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和王子和辑录的《太极拳涵化文集》等书籍,都提出了内功和金丹功与拳技相结合的观点。本文将主要梳理近代太极拳内功与道教内丹术(金丹派)的关系,这也证实了我这些年云游参学访道后,更加坚信自己三丹田理论的说法。 二、个人浅见 我是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八十年代,随着武术气功热的兴起,我开始对这种神奇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九十年代初,我亲身体验了宗教生活——入道、学道、修道,有幸得到武当、终南等地老修行的言传身教。那段时光,我专心致志地修炼功法,虔诚地信仰修行,这是一段珍贵的经历,让我永生难忘。它直接影响了我现在的功力、身体状况和学识修养。 对于所谓的秘法宝典和绝招功夫,我认为这些真的没有确凿的文字依据。传说中秘传功法的神奇功效,大多也是从道友们的口耳相传中得知的。我从未亲眼见过隔空发力、法力制动等神奇功力。即便是武当山的朱诚德、李诚玉,终南山的刘诚喜,华山的李静甫等老修行,他们虽然打坐修炼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内丹功的验证并不能说明普遍真理。我接触过的师父类人物,确实都有值得学习、借鉴和遵循的地方,但他们的功力境界和实证效果,并非想象中那么完美。 这些年,我走南闯北,云游访道,见识了江湖的广阔。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当年我在相对闭塞的山上小庙里,仅手抄金山派的《大成捷要》就是一大厚本。学习道门太极拳功法的过程,更是一段段传奇般的经历。那一代的老一辈修行者,由于时代局限和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秘传而不记文字的传统(道不通六耳),使得很多珍贵的知识和经验都未能流传下来。 当我得到太极丹道的指点后,我遵循自己的一贯准则:以百分之七十的理性(包括逻辑、科学及主流大众认同的观点)和百分之三四十的超理性来践行我的文化认知和宗教体验生涯。在构建我的《武当三丰太极拳》体系时,我依据自己的认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因为我们教内的传承和说法,探讨三丹田功法和太极拳的渊源,验证太极拳是道教内丹功的配套动功等关系和理论体系。现在看来,我更加自信了。我可以说,一是体悟有成,二是传承有纪,三是旁证有述。 以原在山西的张钦霖(1887--1969)、王新午(1890--1964)以及流散在民间和去往台湾的人士所证明的金丹太极与道家道教的渊源,道教内丹理论和太极功夫境界的验证,更能说明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完整性。而人们修炼与运用的目的不同,所造成的效能和成果也就不同。当代内地之所以这些说法不流行甚至被淹没,有众所周知的时代政治环境和文化倾向原因。这使得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传承的精华遗产,因宗教的阴影而遭到扫荡和流失。 三、梳理概述 且不说“太和四仙”等武当道教张三丰系列的传承,我们来看看另一支金山派的情况。有一个传说:孙玄清原本是山东寿光的一名盲人僧人,后来听说崂山道士徐复阳也曾双目失明,但经过二十年的苦苦修行,双目复明。于是孙玄清来到崂山明霞洞,改释从道。恰好当时著名高道张三丰就在这里修行,便收他为徒,对他进行传授与点拨。经过长时间的刻苦修行,孙玄清终于双目复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世宗皇帝得知后,召孙玄清进宫,敕封他为“护国天师府左赞、金山子海岳真人”,令他“掌管真人府事”。孙玄清由此开创了全真道教龙门派下的一个支派——金山派,崂山明霞洞也因此成为金山派的祖庭。目前辽宁千山、山东崂山和泰山等风景区的道教庙宇多属于金山派。 道教金山派的弟子多在尚武氛围浓厚的北方,任侠道人历来注重修炼功法与武功的结合,并在世间广泛传播。北方传承的赵避尘成了近代最有影响的大师,其当代间接弟子遍布各地。另一条佐证的线索是,杨氏太极拳传人、河北邢台大石头村人张钦霖(1887-1969年)在1906年佣工于杨建侯家,得到杨建侯的亲传。后来又拜金山派(金丹派)左一峰为师,学习内功吐纳术和太极拳的贯通运用,自成一体,长期在山西太原传艺。太原解放前夕,其弟子王延年去台湾谋生,将杨派张氏太极拳传于台湾等地。 山西榆次人胡耀贞(1897-1973年)曾拜张钦霖为师学习太极拳和内功。解放后,胡耀贞创立了“胡耀贞气功”,在北京等地传艺,部分拳师将胡耀贞气功融入所习的太极拳势中,当代仍有流传。追根溯源,最直接的证明是出自张钦霖一派。武术理论家和太极拳家吴文瀚先生根据他近年看到的资料,得知张钦霖于1960年随女儿、女婿归隐于邢台地区宁晋县郝庄村,1969年去世。这是内地近年来对太极内功与金丹派联系进行的考证和记载。 当代曾流传过胡耀贞气功,还有上海诸桂亭的功法,以及传给王继振的金丹太极功。王继振先生现在仍然活跃在武林中。当然,追溯典型书籍,有《道藏辑要》和《道藏精华录》。台湾版由萧天石主编的《道藏精华录》,在大陆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徐兆仁主编,作为东方修道文库系列之一的《张三丰太极丹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内地正规版本。总之,台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或者更早就流传着张三丰与太极拳和道教内丹术的诸多信息。包括南怀瑾先生的某些功法和只言片语的内情,无不与太极内丹以及双修的关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原理简述 当代大陆的武功界,对于太极拳是否具备道教内丹术的内功基础,往往讳莫如深,这是时代烙印的遗憾。而在台湾,太极拳弟子们深受张钦霖等先生的影响,郑曼青、王延年等一脉相承,传播了这种文化。他们记载和证明了张钦霖的内功除了得到杨健侯师的传承外,还融入了道家金丹派的功法。 因为杨家的太极拳本来就以武当张三丰为师祖,可以说练拳也是修道的法门。所以张钦霖先生得到道家功法后,将内功心法与太极拳融为一体,功夫大进。从这件事可以表象地说,拳架学到一定程度时,学习道门内功有助于功夫的提升。其实杨家太极拳体系中本来就包括内功心法,行拳时除了气沉丹田外,通大、小周天也是其修炼追求的目标。其内功包括桩功、静坐、八段锦等等。初学者无缘获得这些心法,可以早些实践道家功法。 如今网络上讨论热烈,无论是逸湘居士提供的“三线放松功”,还是我们新会的冯亮勤老先生所说的“重力线”,包括有读者和学生探讨我的书的内容,不少吧友通过实践反馈效果不错。这个“三线放松”法门可以结合到无极桩和太极桩中。“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是郑曼青提供的方便法门。他在后面给出线索:“惟此三语,在人身亦为三才。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内,可以增长其灵气;下则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线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