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场 >>道文化 >> 道家服饰大全
詳細內容

道家服饰大全

20.png

在道教的文化体系中,服饰不仅是道士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修行身份、道行深浅以及教义象征的重要载体。道教的服饰制度,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丰富多样、寓意深远的冠服体系。

道教服饰大全

道士的冠服,是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的衣帔的总称。在早期道教中,对于冠服的规定相对简单,但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从南朝刘宋时期的陆修静开始,道士的冠服制度逐渐趋向严格,冠服的区别也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时期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记载,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强调服饰要与道士的德行相称,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和谬误,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法服,是道教神像以及高功法师在斋醮仪式中所穿的服饰名称。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服饰规定,同时又与道教的教义思想和服饰的时代流变紧密相连。法服不仅体现了道士的威严和庄重,更是他们修行成果的外在表现。


在道士的诸多巾饰中,混元巾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它象征着混元一炁,是以黑缯糊制而成,硬沿圆帽,顶之正中留有一圆孔,以露出发髻。如今,全真道士多戴此帽,它不仅是道士身份的象征,更是他们修行追求混元一体、天人合一的体现。


庄子巾,又称冲和巾,其形状下部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以正帽形,象征着道士品性的端正。这种巾饰多为老年道士所戴,寓意着他们如庄子般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修行境界。


纯阳巾,其名称源自道教中的纯阳祖师,又名乐天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这种巾饰不仅体现了道士对纯阳祖师的崇敬,也寓意着他们追求纯阳之体、长生不老的修行目标。


九梁巾,其形状类似纯阳巾,但前顶平斜如尾面,排有九叠、九缝。道教奉九为极阳之数,认为一切修行的最终目的都是达到九的极致。因此,九梁巾象征着道士们对大道的向往和追求。


浩然巾,清代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提及“雪夜用浩然”,可见其原为雪天严寒时所戴之巾。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有雪巾的记载,说明浩然巾即雪巾的别称。此巾象征着道士的浩然正气和坚韧不拔的修行精神。


逍遥巾,亦称荷叶巾,多为全真年轻道士所戴。它用一块大方巾将挽好的头发包扎起来,留有两角虚于后背,走路时随风飘动,显示出道士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修行生活。


三教巾,据说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时所缝制。它体现了道教的包容性和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极戒后,方可戴此巾,寓意着他们已经融入了儒、释、道三教的智慧与修行体系。


一字巾,旧称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带,端头用优质木雕成太极八卦扣相互衔接。它平时用于固定头边沿的短发,其上的“混元圈”和散开的“一”字,正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教义思想。


太阳巾,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用于遮挡夏日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是用蓝布做成,且因全真道士挽发后要插簪子,所以中间隆起的部分为三角形。这种巾饰在湖北地区使用者较多,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在道士的诸多冠饰中,黄冠是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的;三台冠则是受过中极戒者可戴的;五岳冠呈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必须受过天仙戒者方可戴;五老冠为莲瓣形,中绣五老像,晚间做超度法事时,由高功所戴;元始冠则是洞真法师、太洞法量和三洞讲法师所戴的;而芙蓉冠则是大罗金仙所戴的。这些冠饰不仅体现了道士的修行身份和道行深浅,更是他们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道士的衣饰同样丰富多样。法衣是道教科仪中高功法师各种穿着的统称,它们根据不同的科仪和场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形制。如忏衣是道士在科仪中念经拜忏时所穿的一种法衣;绛衣则在大型斋醮法会中由高功法师所穿,其制两袖宽大垂地,双臂展开时两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且两袖和衣身均绣有金丝龙纹;而海青则是道士日常穿用的宽袖道袍,多用青布简单制作而成。如今为了穿着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对襟和斜襟两种道衣,多数以棉绸制做。


道人的鞋袜也有其独特之处。道人平时多穿双脸鞋或十方鞋,用青布制做,鞋边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将孔缝上或不缝,多为夏天穿。他们用高筒白袜套住裤管系上,以便进入殿堂时避免体垢落地。而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时,则穿道靴或云鞋。道靴为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则为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综上所述,道教的服饰体系不仅丰富多样、寓意深远,更是道士们修行身份、道行深浅以及教义象征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体现了道士的威严和庄重,更是他们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電話
400-065-0201
- 刘老师
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