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与易的关系是什么?
《周易》是一部对古代哲学、历史、文学、宗教以及天文学、历法、地理、医学、法学、数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要著作。自西汉以来,围绕《周易》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易学。
孔子对《周易》的解读并将其纳入儒家六经之一,表明儒家直接继承了许多易学的思想。而与此相比,道家对易学的吸收则更加深入和全面。
《周易》上说:“阴与阳的结合称为道。”
后来的道教将这句话视为其宗教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讨、注释和演绎。
一、道蕴含天地之理,与《易经》相互关联
从道教的基本信仰出发,道教的产生与发展都建立在通过“易”来理解“道”的基础之上。
《老子想尔注》指出:“道的核心在于中和,行动也应遵循中和的原则,志向和意图不应过于偏激,以免违背大道。”这与《易传》中“刚柔得中”的理念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也证明,“中和”思想并非儒家所独创,其以中为重的观念正好与道教提倡的不偏不倚的宗教理念相吻合。
《抱朴子·道意》中提到“道者含乾括坤”。《明本》则指出:“凡是谈到道的,最高可追溯到二仪,最低可以涵盖万物,所有事物皆由此而来。”这段话表明“道”本身就包含了乾坤二仪,这与《易经》中“易”字的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易学的思想来理解“道”,能够更有效地探讨道的本质、道的自身运动、道与“一”的关系,以及道如何孕育天地万物等一系列哲学问题。
在道教的理念中,道与易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和《老子》这两部作品可以合而为一地进行阅读。
二、形与相的结合,道则自然统一
随着道教组织的建立,为了便于传教,先圣们为“易”和“道”赋予了具体的形象,从而形成了掌握天地万物的神灵形象。这就是神仙信仰的起源。道教中的天尊概念与《周易》中至高无上的人格化“天”可以视为相同类型的概念。
《天上老君开天经》提到,老君下凡教导伏羲推演阴阳八卦。因此,易的创始人被认定为太上老君,说明天尊利用易理来调理人间事务。
这表明,道教对“易”采取了全盘接受的态度,将《易经》融入宗教运作的方式,从而使道与易在外在表现和内在特性上实现了统一。
这种统一性在道教的方术和仪式中随处可见,例如道教的符箓、内丹和外丹术都与《周易》紧密相关。
道教认为,符箓有“召神遣鬼”、“驱邪避害”的效果。《道藏》中保存了许多以八卦命名的符箓,例如“东方震符”和“西北乾符”。
如今的道教仪式中仍然保留着八卦罡的步法,咒语为:“乾宫开启天门,兑泽统领雄兵,艮山封闭鬼户,离宫驾驭火轮,坎水波涛汹涌,坤地留人行走,震宫轰鸣如雷,巽风吹动山崩,我在中宫站立,八卦守护我身。”
在这个咒语中,八卦的各个方位都有神明守护。法师通过召唤八卦方位的神灵来保护道场,以此增强道教仪式和法术的灵验性。
三、顺应变化,追寻根源
另一方面,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将肉体转化为仙人,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内外丹法的修炼与养成。
东汉时期,魏伯阳创作了《周易参同契》,通过《周易》中爻象的神秘思想探讨修炼的方法。他提到的要素包括纳甲、法言、坎离、水火、龙虎以及铅汞,同时还结合阴阳、五行、晨昏与时刻来指导修行的进退。这本书对后世的道教影响深远,被誉为“万古丹经王”。
道教的丹法,其炼养的基础在于“变”字。通过对时机的把握,可以实现“逆成仙”的效果,这与“顺则成人”的变化相对应,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实践体现。这种变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
关于变化与不变化的辩证讨论是《易经》和《道德经》的核心主题。这里的“变则通”意味着变化是事物的基本规律,而“易”的核心思想就是变化;而“道”则是在不断变化中寻找不变的真实本质。
《周易·革卦·彖》提到:“天地发生变革,四季由此形成。商汤和周武王进行革命,顺应天道,响应民意。这个变革的时刻,实在是非常重要啊。”
《易经》中提到的“顺应天意,回应人心”的变化,成为道教以拯救天下人民为基础的入世背景。太平道的黄巾起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正是顺应天心和天意的“革新”与“变动”。
万变与不变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表现方式,展现了同一整体的不同方面。正如《太平经》将人和神分为八种等级: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凡民和奴婢。书中将神人与天相对应,真人与地相应,仙人与四季相连,道人则与五行相关,圣人与阴阳呼应,贤人与山川相联,凡民对应万物,而奴婢则象征草木。这一等级秩序的差别,其理论基础依然源于《周易》中的天地、四时、五行、阴阳和万物的体系。
《太平经》提到,等级秩序“犹易之乾坤,不可反也”,这明显表明了该观点与《周易》之间的联系。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道教所说的等级秩序并不涉及尊卑之分,而是指形态和属性各异的物质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有机整体。如果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等级,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不再完整。阴阳五行虽然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但并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宇宙和人生的崩溃。
至此,道与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清晰。易关注的是那些不变事物所展现的种种变化,试图从中发现可以探究的规律;而道则体现了从多变的现象中追溯到不变的本源,并通过体验和修行的方法告诉人们生存的根本意义。
可以说,道与易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真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