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命理学,是人类对天人大数据的一场探索!

20.png

640.png

  壹


  在现代社会,命理学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信奉者一生都在命理的指导下生活,遇到问题时会求签问卦,出门前会查看日子,遇到困难时则会再次算命。


  不相信的人对这些嗤之以鼻,认为是封建迷信,避开社会上的算命先生和风水大师,完全将他们视作江湖骗子。


  上述两类朋友,可能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命理学”的了解非常有限。由于对这一领域的陌生,他们往往基于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形成偏激的看法。


  命理学的核心表现形式是四柱八字推命。这个传统在华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最早的系统化理论可以追溯到唐朝中期的《李虚中命书》。此后,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至今仍在继续传承。


  八字命理并非毫无根据的迷信猜测,东方文化的特征在于从科学难以触及的终极真理出发进行推演。如果反过来理解,那么华夏学问就无法成立了。


  推命源于天人感应,而天人感应则起源于观察天象与占卜。


  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天文学,原因在于天象的变化是人类生存中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昼夜更替的现象是人类最初的疑惑,随着对阴晴圆缺和朔望周期的探索,以及春夏秋冬和天体运动的变化,人类经过漫长的时间,才逐渐理清了一些道理。大多数情况下,自然规律是稳定的,但也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比如台风、暴雨、地震和海啸,这些都让人类感到无助和被动。


  所谓“天怒人怨”,天的愤怒与人们的怨恨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关联呢?


  如果皇帝推出了一项引发民众不满的政策,恰逢此时发生地震,民众的想法会是什么呢?而皇帝又会作何感想?


  贰


  《尚书·洪范》中提到:若帝王治国严肃恭敬,上天便会适时降雨;而若帝王横行霸道,则常常会遭遇连绵的雨水。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墨子说:“爱护他人、造福他人的,天必会给予恩惠;伤害他人、盗取他人的,天必会降下灾祸。”


  古人对于不测风云和猝然祸福之间关系的说法,乍一看似乎是一种心理上的迷信,但如果结合蝴蝶效应来深入思考,会发现很多现象的背后其实并非毫无关联。例如,如今汽车尾气造成的雾霾,加上植被被砍伐引发的风沙,难道在夜空中出现的陨星,不会对地球上的某些事情产生影响吗?


  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个事件:楚国的姑娘和吴国的姑娘在边境一起采桑叶。吴国的姑娘不小心伤到了楚国的姑娘,楚国人因而找她理论,结果引发了冲突,甚至出现了人员伤亡。此事逐渐激化,导致两国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最终引发了战争。吴国大获全胜,将楚国的夫人俘获回国。原本一起采桑叶的两国小姑娘,因为这场小冲突,竟改变了楚夫人的命运。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那天两国的女孩们前往边境采桑叶呢?是因为经历了寒霜后的阳光明媚吗?在霜降之前,是否有什么天象可以预见呢?如果有的话,我能否说这个天象将改变楚国夫人的命运?


  观察天象的事情先说到这里,接下来谈谈为什么需要进行占卜。


  占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请求上天的指引。然而,在古代,占卜的最大作用在于团结人心,借助天意传达人的旨意,因为没有人敢违背天意。


  占卜是一种需要仪式感的活动,通常由专业的巫师进行,以彰显权威和威慑力。它主要用于重大军事决策。然而,既然巫师如此神秘而强大,首领自然会想要请他预测自己的命运。这种想法非常合情合理,必定会发生。


  因此,占卜自古以来就与命运息息相关,包括整个部族的命运以及首领和成员的命运。


  但是在进行人事占卜时,它并不等同于算命。占卜一般是针对具体事件进行的预测,而算命则是为某个人的整体人生走向做出直接的预测。不过,占卜为算命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要预测人生的走向,首先需要一个依据。那么,这个依据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天人感应。进一步来说,就是基于天人感应的基础上,研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相关性。


  叁


  常言道,生死由命,富贵由天。那么,天究竟是如何安排一个人的命运的呢?天又是如何发放牌局的?每张牌具有什么独特的特征呢?


  这个特征包含了许多方面,例如父母、出生地点、出生时间、性别等等。然而,特征因素过于繁杂会使推命变得非常复杂,因此需要从中挑选出最具辨识度的特征。


  从理论上来说,父母是一个很好的特征,但有两个问题。首先,古代人多子,如果以父母作为特征,兄弟姐妹的命运岂不是会非常相似?(实际上,兄弟姐妹之间的命运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比较起来也很容易)。其次,如果父母被当作特征,那么父母本身又应该以什么作为特征呢?总不能一直往上追溯到祖辈。


  最终被选中的就是八字,八字是上天赐予你的时空印记,它象征着你由天意决定的命运。你就像是上天掷出的那根签,签上记录着你的八字。


  虽然八字有许多局限性,其中最大的质疑之一是,若是同年、同月、同日甚至同一时辰出生的人,难道他们的命运就会相似吗?


  明初的著名学者宋濂曾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广阔的天下和众多的百姓中,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无法一一计算。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总不可能每个时辰只生出一个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生在同一时间的人并不少,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然而,这个质疑对推命的发展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原因在于,尽管这个质疑听起来合乎情理,但实际上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推命是不可信的。


  首先,人们缺乏大量来自八字命理者的客观真实数据(历史上,命理研究者收集的样本数量也相对较少。不过,我们相信在大数据时代,这类样本会逐渐增多,为命理学的革命性发展提供基础)。


  其次,八字推命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普遍适用的命理分析方法。然而,影响命运的因素并不止于八字。例如,家庭背景、父母的影响、成长的环境、配偶、信仰等多种因素都或早或晚地对命运产生影响。因此,即使是八字相同的人,命运也可能有所不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八字推命的有效性。


  第三,八字命理并没有明确表示其能够非常准确。在《三命通会》这本推命经典中,万民英列举了许多相同八字但命运不同的例子,客观地反映出同样的八字不一定意味着命运相同。现代命理学家梁湘润很坦诚地指出,八字命理的准确性大约只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因此,热衷于推算命运或者接受命理的人们,对于八字命理的准确性本身是有一定包容性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尽管面临强烈质疑,这一学说仍然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


  那么,八字是如何对命运产生影响的呢?早期使用八字来预测命运的人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


  首先,八字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并不是因果关系的探讨,而是对其相关性的研究。


  许多人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后期的推演之所以看似因果关系,是因为前人积累了许多现有的推演模式,使得后来的研究者可以直接以此为基础进行推导。这种推演的表面关系看似因果,而追溯其根源则是相关性的体现。这些推演模式的形成与演变,最初是通过对案例相关性的研究逐渐发展而来的。


  这类研究来源于人们对每个人命运差异如此显著的困惑。


  我们可以通过北宋宰相吕蒙正所作的《破窑赋》(或可能是所托之作)来体会当时人们对命运的感慨:


  李广虽然有射杀老虎的威力,却终老无封赏;冯唐尽管具备乘龙的才华,却一生未能施展。韩信在未被重用时,连一日三餐都难以维持,终于得志后挂上三尺玉印,但一旦运势衰退,竟然死于阴险之人的手中。


  有的人先经历贫困再获得富裕,有的人年轻时强健,年老时却衰弱;有些人博学多才,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名声,反而是一些才疏学浅的年轻人获得了成功;有的贵族出身的女子,最后却沦为妓女。而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是命运所决定的。


  如果天时不合,日月便失去光辉;如果地势不宜,草木便无法生长;如果水流不畅,波浪便不会平静。人若时运不佳,命运也就无法畅通。没有根本的八字,怎能成为君王或大臣呢?人生的走向全是命运所定,丝毫不能由个人掌控。


  这种对命运的感慨,非常真切,尤其是年纪越大的人越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八字到底是怎样影响命运的呢?


  这个问题在最初时应从真实的命例开始探讨,通常选择的命例是“名人”(许多命书中都有这些案例),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先贫后富或者先富后贫、命运波折起伏的人,这类命例更便于进行分析。


  通过对大量命例与八字之间相关性的统计,早期的探索者逐渐摸索出规律与方法。到唐朝中叶,李虚中成为首位将这些成果以文字形式总结下来的杰出人物。


  至此,命理学的发展如雪球般不断壮大,随后出现了《渊海子平》、《神峰通考》、《三命通会》、《子平真诠》、《穷通宝鉴》和《滴天髓》等经典的八字命理著作。


  自民国以来,虽然出现了一些知名作家,但却没有产生真正深入且具有创新性的著作。


  随着信息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进步,命理学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我所说的绝不是使用软件技术来开发一些所谓的AI测命小应用。


  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我们显著丰富了案例库,并利用大模型算法对案例库与特征因子进行关联运算(不仅限于八字),从而迭代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命理预测模型。基于这些大数据关联运算的结果,我们的否定与重新构建才有了真正的依据。


  命理学的核心在于研究外部因素、自身因素与人生发展趋势之间的相关性,这一研究不仅可以应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企业的发展预测,甚至对某个行业的前景进行分析。如果李虚中和徐子平能够活到今天,掌握大量数据和计算能力,那么科学技术必然会被他们充分利用。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命理学和易学数术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fertile soil,赋予了它们更强的能量与活力。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頁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