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外丹皆为丹,论内外丹的修炼秘法和概念!

20.png

1751527906450.jpg

  一、外丹的基本概念


  1.外丹派


  以炼制外丹为主要修炼方法的道教派别统称为外丹派。


  外丹的起源相对内丹要早,它是由秦汉时期精通炼金术和炼丹术的方士所传承的道教思想。


  道教的外丹派在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中发展较为繁荣,葛洪祖师所倡导的金丹道实际上属于外丹派。


  唐代的外丹派达到了巅峰,但由于柳泌的铅汞理论传入宫廷,导致许多官员被毒死,因此受到了打击,虽然遭遇衰落,但仍然未完全失传。


  自宋元时期以来,外丹派作为一种地元丹法,依然受到修仙者的研究与实践。


  外丹黄白术可以从内容上划分为炼丹术和炼金术两个部分。


  它将丹砂、铅、汞、硫、砒霜等主要原料与药物结合,放入炉鼎中。通过“飞”、“抽”、“伏”、“点”、“关”、“养”、“煅”、“炙”、“封”、“研”、“沐浴”、“溃”、“烧”、“淋”等多种方法进行炼制,旨在制造出能够使人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仙丹,以及能够将铜铁等贱金属转化为贵金属的丹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外丹黄白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并在秦汉时期形成了雏形。随着道教的兴起,这一原始的外丹黄白术被道教继承并进一步发展。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道教的外丹术在隋唐和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魏晋时期,道教的外丹术,特别是黄白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涌现出一些积极参与炼丹活动的道士。


  魏晋时期,道教外丹的黄白术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者是东晋的金丹大师葛洪。


  2.道化


  道教外丹中的黄白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变化的技巧。


  这种变化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万物自然变迁的观点,认为各种形态和物质之间,包括有生命的有机物和无生命的无机物,都能够相互转化。


  南唐道长谭峭撰写了六卷本的《化书》,内容涵盖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和检化六个方面,共有一百多篇文章。书中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万物可以相互转化,正如所说的“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从虚化成神,神化为气,气又化为血,血再化为形,随后形化为婴儿、童年、少年、壮年,最后转变为老年与死亡。死亡之后又回归于虚,虚再度转化为神,神又化为气,气最终化为物。化化之间没有间断,形成一个无穷的轮回。(丁祯彦、李似珍编校《化书》卷一,中华书局,1996,第13页)。


  《化书》指出,自然法则的重要特征是变化,称这一现象为“道化”。


  “道化”有两种变化方向,第一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化书》称之为“道之委”。“道之委”是指:虚化为神,神化为气,气化为形,形生成后万物由此而生。


  第二,关于从有到无的过程,《化书》称之为“道之用”:它指的是“道的作用,通过形体转化为气,气转化为神,神进一步转化为虚,无形的虚显现出明亮,从而使万物得以相互联系。”


  不仅有实体与虚体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还有形态和非形态之间的相互变化。例如,“老枫化为羽人,枯麦变为蝴蝶,这是一种无情之物变为有情之物”;再比如,“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变为百合,这是一种有情之物变为无情之物”。


  用现代化学术语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反之有机物也能转化为无机物。这一认识在五代时期被视为非常前卫的科学思想。而西方的近代化学直到十九世纪之前,仍然坚信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直到1828年,德国青年化学家维勒成功通过无机小分子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这一成就打破了当时流行的陈旧观念。


  道教认为,只要了解自然的本源,在合适的时机和场合选择恰当的原材料,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就能够使物质的特性发生根本变化,从而炼制出仙丹和金银。


  二、内丹的基本概念


  1.明心见性


  根据丹道学的理论,人的深层潜意识就像一盘录像带,记录着每个人从出生以来(包括胎儿期和童年时期)的记忆痕迹。人生中的不良刺激也会被存储在潜意识中,这些潜意识是引发不良情绪和产生邪恶念头的根源。


  人的元意识是真正的自我,只有那些能够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净化潜意识(去除不良的记忆印迹),摆脱人生的烦恼,开启最高智慧,认知真、善、美的良知。


  因此,道教认为,所有取得伟大成就的领袖和担当重任的人,都应通过修习丹道,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这样才能避免因滥用权力和声望而在历史上留下过错。


  可以想象,对于那些希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修道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需求。


  2.炼形


  丹道的筑基功首先应在修炼身体的层面上开始。修炼的关键在于“端正身姿,心中空灵,念头专一”。如果能够这样入手,即使无法达到丹功的境界,也能获得延年益寿的效果。


  因为“端正共体”就无法受到干扰,“空虚其心”则气机必然会调和,“真诚其念”则心中的正意和诚意能够凝聚和提升。如此一来,身、心、意三者都能得到修炼,必定会产生效果。


  在炼形这个层次上,内丹学的核心要义在于“开合”二字。任何包含开合动作的套路,与丹道相结合,自然会产生健身回归的效果。


  当今社会上流传的武术套路、健身体操以及丹功师自创的“动功”大多包含“开合”动作,因此能够产生一定的健身效果并不令人意外。


  3.炼气


  在炼气的阶段,内丹学的关键在于“调息”。调息的技巧大家都知道,其实就是要求呼吸变得细腻、悠长、均匀,逐渐达到胎息的状态。


  读者不必认为“调息”这一技艺已经被丹功师广泛谈论,因此笑我把这样简单易懂的技法视为珍贵。实际上,真正的丹道秘诀恰恰蕴含在这些大家都熟悉的简单技巧中。而且,表面上看似简单的功夫并不意味着能够轻易掌握。


  内丹大师马丹阳为师傅王重阳守墓已达十年。他的妻子孙不二于1175年从山东来到长安,与马丹阳相遇。马丹阳传授给她《炼丹砂》,并劝她一起修炼丹道。


  其词云:“感谢富春的姑姑,不要跟随我。如今既不是妻子,也不是丈夫,各自修炼真实的自我,摆脱三途的束缚。炼气时不要粗糙,上下要宽松,似有还如无,里面的灵童要灵活行动,得以前往仙境。”


  丹家的秘诀不轻易传授给外人,但孙不二作为马丹阳的妻子,经历了十年的分离,千里寻找丈夫。情深意重自然会说出真话,因此她所传授的调息丹法一定不会有错。


  由此可见,调节呼吸确实是丹家炼气的重要法门。欲修习丹道的人,应将呼吸调整至下丹田(腹部),只需在“柔和且似有若无”的调息方法上多加用力即可。头部位于两眼之间的祖窍穴、胸部两乳间的膻中穴、肛门前后的会阴穴以及肚脐处的丹田穴,都是炼丹的关键要领。人的双眼便是阳火的根源,通过内视双眼的光辉于这些丹窍,便能点燃内火炼丹,从而产生热、力和光的效果。


  人在出生时,肚脐与母体相连,而下丹田的位置正好在肚脐内部。这个部位相对安全,初学者可以在肚脐处进行气息练习。


  这里有一个关于身心相互作用的法则,即人的意识与身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当我们用目光凝视丹田(肚脐)时,会引发一种放热反应。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反应会形成一个以肚脐为中心的旋转物体,像原始星云一样,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如同“铅”,这便是真气。


  如若能深度专注于气息,持续不断地积蓄精气后,则能够实现后天转化为先天,气功也能够转变为丹功,从而走上内丹学的正规之路。


  4.炼神


  在炼神的境界中,丹家的核心秘诀是“止念”。丹诀中提到:“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也无益”,这表明止念对于炼神者来说至关重要。要实现止念,首先需要“端正身体”,也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姿势。


  宋披云真人在《迎仙客》中的歌词写道:“在柳树阴下,松树影中,放下所有的牵挂。捕住心猿,驾驭意马,明月和清风只谈论长生不老。”


  首先要保持姿势上直立,稳固自己的内心,以控制浮躁的思想和杂念。要做到心无杂念,身体要保持挺直、放松、安静、自然,特别是要放松喉咙和声带的肌肉,以减少语言方面的神经冲动,因为人的思维往往依赖语言。以虚(空)、寂(静)、恒(持久)、诚(真诚)作为修行的要诀,让精神逐渐进入一种恍惚而又微妙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既不昏沉也不杂乱,逐步进入无念的境界。


  《道学通论仙学篇》中提到内丹学是一种心灵修炼的方法,主要包括“凝聚和精炼常意识,净化潜意识,开发元意识”。这一过程揭示了丹道的核心要义,强调要摒弃识神,让元神显现。丹家将这一状态称为“心死神活”。


  5.入定


  此法要诀包含了“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便是生生不息的运动”。站桩时应当“内心空灵,外在清虚”,并注意“顶心如同绳子悬挂”;双手要轻松抬起,“手臂呈半圆,腋下保持微虚”。最终目标是超脱形体,去除知觉,保持虚灵独立,能够引领天地,掌握阴阳的境界。


  此法结合了丹功,初学时可将注意力轻轻集中于海底阴跷穴,同时配合提肛缩肾的动作。随着修炼的深入,自然会逐渐达到状态,只需追求放松与静止即可。


  关于坐功,丹家人静坐是一种最基本的修炼方式,比行功、立功和卧功更为常用,尤其是在完成筑基功后,打坐就成为主要的修行方法。


  丹功的坐姿以便于坐为主,常见的有单盘腿和双盘腿两种选择。如果感到不适,也可以选择自然垂腿而坐。根据法诀的要求,坐时要保持身体正直,脊柱要挺直,从头顶沿着脊柱像一串铜钱一样垂下。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感到不适,可以适当放宽这些要求,随着修炼的深入,姿势自然会变得正确。过于弯曲身体或驼背反而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关于止念和调息等开始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有一点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身体要保持静止,首先要在外形上做到坐着不动。


  在修习坐功时,有些人会专注于守护下丹田,但也可以根据师父的传授,守护眼前的虚无空间、上丹田或中丹田等,没有固定的方式。


  《参同契》中提到:“缓慢地调整身体,安静地回归虚无,心无杂念,保持恒常。通过自身的体验来验证,心境要专一而不四处游荡。睡眠中与神灵相契合,觉悟于生死之间。”在魏晋之前,古代仙人并没有跏趺坐的传承。佛陀选择跏趺坐是有其原因的,但我认为跏趺坐对修习佛学有帮助,而对修炼仙道却没有益处。之后谈到卧功法,陈抟提出了十二种睡眠功法图,强调侧身卧位的重要性。


  我这里不谈睡眠修炼,而是专注于卧功以静心摄取先天之气,进行人体与宇宙之间的能量交换。仰卧姿势是最容易获得气的方式。通常我们在仰卧时守住黄庭中宫,同时也可以结合观想方法来吸收气息。修炼者尝试各种手段以便更好地调动体内的气血,但最终仍无法实质性地改变人体的生命系统。


  内丹修炼者需要进行人体与宇宙的全面循环,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腔内探索。此外,仰卧的姿势符合内丹学中的“未学生,先学死”原则,只有在心跳停止、脉搏静止的状态下,像枯木和僵尸般,内在的生机与脏腑才能达到真正的仙家境界。


  静功的时间要求主要是以静坐为主,通常在半小时以内如果没有效果,真正的效果一般会在半小时之后出现。因此,内丹筑基功的修炼者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丹经中提到的时间为半个时辰。


  第一年每天从半小时逐渐增加到一小时,之后每天再增加半分钟,步步推进。到了第二年,时间则增加到两小时(即一个时辰)。


  如此逐年增加,从二小时逐渐增加到四小时,再到六小时、八小时、十小时,最终达到十二小时(六个时辰),每天都要坚持炼功,不能中断。


  丹家通过每日连续八到十二小时的静坐修炼,气息充盈,不再想吃东西,精神饱满,不再感到困倦。经过这样的修炼,精气神从后天的状态转变为先天的状态,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进而自然达到了结丹的仙人境界。


  随着丹功的修炼,静坐的时间逐渐增加,而饮食却越来越少,最终甚至停食睡眠,脉搏也会平稳如止,达到一种“活死人”的境界。“虚寂恒诚”这四个字是丹法的关键要义。如果修炼者不立下坚定的誓愿,尘世的纷扰难以摆脱,就很难踏上修仙之路。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頁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