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这五句话,看懂的人,能洞彻人世间千古不易之理!

20.png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真正恒定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点不同,导致了人们在生活态度、选择和格局上产生差异。

640 (16).jpg


  《易经》不仅阐述了世界的变化,更揭示了世界的不变。简单来说,古人的所有智慧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利益。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孔子对《易经》的热爱,他常常翻阅这部经典,导致编联竹简用的皮绳多次折断。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孔子晚年特别喜爱《易》,并研究序文、彖辞、象辞、说卦和文言等内容。他阅读《易经》,因此皮绳断了三次。假如给我几年时间,我对《易经》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


  《论语》中提到,“孔子说: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时学习《易经》,就可以避免重大失误了。”


  《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智慧如同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中阐述了天地万物的道理,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内容。


  以下《易经》中的五句话,我反复读了十几遍,收获颇丰,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一、天行健,君子应当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每个中国人都对这句古语感到熟悉,它的原文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行载物。”


  道理并不简单,真正能做到的人也很少。


  人生在天地之间,认识世界要从领悟自然规律入手。在广袤的天地面前,人显得极其渺小,天空广阔,日月星辰不断轮转。常常仰望星空的人,自然会感到一份敬畏之情。


  大地宛如母亲,滋养着万物,承载着一切,默默奉献。人要效法大地,大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顺应自然。我们的先辈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天地的法则。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不断自我增强,追求坚韧的精神。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就是积累深厚的德行,关心他人。人生在世,生命在于不断努力,这就是一切。


  二、君子应该通过自我反省来修炼德行。


  人生在世难以如意,原因何在?因为世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山上有水,膏;君子以自省修德。”


  蹇(jiǎn)由上面的坎和下面的艮构成,象征着行走的艰难。在工作、事业或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困难和障碍是无法避免的。


  这时关键在于观察自己如何反应和处理。


  有些人会埋怨他人,认为周围的人总是与自己对着干,觉得问题全在别人身上,或者咒骂命运的不公,疑惑为何自己会遭遇这样的境遇。


  有些人非常倔强,固执得很,宁愿撞南墙也不愿意回头,总是不服输,非要经历一番挫折才甘心。


  而“君子”则会保持冷静,进行自我反思,仔细观察和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他们会选择改变策略和方法,或者寻找其他解决办法。例如,如果发现是由于自身的能力不足,他们会自我激励,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


  三、君子见到善行就会学习,犯错时能够改正。


  评判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其中一个标准是看他是否具备“闻过则喜”的品质。如果他听到别人批评就生气,看到别人优秀就感到嫉妒,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一生都不会有所作为。


  请记住,善于接受并善待他人的人前景广阔。君子始终选择站在正义的一方,不会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他们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却不愿意学习;明知自己有错却不愿意改正,这对君子来说是极大的耻辱。


  这一点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也是我们需要提升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倾向以自我为中心,普遍存在着我执,容易主观臆断,思想也容易狭隘。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犯错后并不选择改正,而是逃避责任,固执己见,将所有错误都归咎于他人,仿佛全世界只有他们自己是对的。


  这种思维方式和态度最终会让人遭受重大损失。或许有人觉得无所谓,但仔细想想,这样的人生若一味平庸,不就是浪费了时光、遭受损失,自我误导吗?


  四、德行不高却地位显赫,智慧浅薄却谋划宏大,力量微弱却肩负重任,少有人能做到。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这样的错误。他们把贪婪误认为是上进,把欲望当作能力,结果招致了灾难。


  “德行不符合标准,其后果一定会很严重;才能不符合要求,其祸害必然会很大。”


  一个德行浅薄的人若身处高位,他将面临两个主要的危险。其一是外部的灾难,因面对危机时缺乏预见和应对能力,不仅自己会遭受祸害,还可能波及许多人。


  还有内部危机,例如内部矛盾、斗争、谎言和欺骗等。如果领导者无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无疑就是在火上煎熬。


  智慧不足的人常常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自以为是。他们在妄想和冒失行动时,必然会遭遇失败。


  此外,能力不足的小孩想要挥舞大锤,这样可能会伤到自己。这三个方面实际上都在强调一个人做事要有自知之明。


  语言和文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可以通过《轮扁斫轮》的故事来说明。


  轮扁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造车大师,他的技艺在于用刀斧雕刻木材制作车轮。在古代,这种技术的工匠就像如今的奢侈品牌工匠一样享有很高的地位,因此他有机会与齐桓公直接交流。轮扁认为齐桓公所学习的古圣贤的话语其实都是古人的陈腐思想,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也从自己的经历中来看问题。磨轮的速度,慢则柔和却不坚固,快则痛苦却难以融入。既不快也不慢,掌握在手中而心中感应,无法用言语表达,却在其中存有一些道理。我无法将这些道理传授给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学习,因此我到七十岁仍未能掌握磨轮的技巧。古人所传之事,已经失去了真正的价值。然而,君王所阅读的,正是古人的残余糟粕罢了!


  他的主要意思是,某些精妙之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若说出来便会失真。他造车的秘诀即使想传授给儿子,也是不行的,儿子必须自己去领悟。


  因此,圣人的著作也是如此。


  然而,圣人的心意难道无法理解吗?其实不是,关键在于我们要主动去学习和实践,持续思考,逐渐领悟。毕竟,圣人也是领悟真理的人,而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頁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