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真正的修行人并非与世隔绝,而是顿悟的普通人——他们思考长寿健康的真谛,在柴米油盐中修行。区别仅在于是否拥有修行法门,或历经劫难后摸索窍门。 一、普通人与修行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心态。普通人会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而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体验到痛苦。相反,修行人不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能够保持坚定和独立。二、实际上,世界本无烦恼,问题多源于内心的困扰。越是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往往越不
「白鹤大帝」
“白鹤大帝”赵炳:最早的海上保护神
白鹤大帝,不仅在台州等地香火很好,而且江河海上行船之人都普遍崇尚白鹤大帝。仅台州境内,凡称白鹤殿、白鹤庙、灵康庙、灵康祠、灵康行祠、赵侯祠、赵侯行祠者,都有供奉白鹤大帝赵炳的祠庙。
台州境内临海市的河头镇的南山庙、永丰镇的石鼓村的白鹤大帝行宫、永丰镇房前行政村的龙翔庙等地都有白鹤殿。而在天台也有以白鹤大帝取名的白鹤镇。虽然当地的白鹤殿的大殿已于1992年拆除,但白鹤大帝的信仰经久不衰。
其实,白鹤大帝信仰在台州早已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作为沿海地带最早的保护神,这是人们对常祷祝祈福,以沾神恩。
世人只妈祖,不知白鹤
妈祖,俗称“海神娘娘”,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 。被神化前,她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莆田市湄洲湾人,传说出生于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以“巫祝”为事,能言人休咎、知人祸福,987年农历九月初九逝世,当地乡民建庙祭祀,妈祖信仰由此发端 。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受各朝官方追封而逐渐神化,从海神转变为护国安邦的保护神
“妈祖信俗”源自闽越的巫觋信仰,经吸收儒释道元素,在各朝官方封赐下,从民间信仰发展为重要海洋文化符号 。历代朝廷在塑造和利用妈祖形象时,不断提升妈祖的神格,其爵号由夫人、妃、天妃至天后,最终封号达64字 ,职能也从单纯的海事保护,拓展到护国安邦、疗愈疫病等领域,成为融合多宗教的女神 。
道
宋朝浙江临海《嘉定赤城志》载:“灵康庙在县东南二十里白鹤山,祀东汉赵昞。昞东阳人,入章安,神幻事甚众,后为章安令华表所害,世传其尸溯流止今处,故祠之”(《赤城志》卷第三十一祠庙门)。
《嘉定赤城志》又载:【白鹤山】在临海城关东南二十里,俗称马角山。山上有展旗峰、洗肠潭,又有剑崖。
《寰宇记》称:“山上有湖,中多盘石。前有石槌、石鼓;鼓鸣,则兵乱。昔有白鹤飞入会稽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故以为名”。
又《临海记》云:“山上有池泉垂溜,远望如倒挂白鹤之状。故有泉,名挂鹤”。东汉时期又有县人徐公,隐居临海白鹤山,炼以御气之功。
《嘉定赤城志》引《郡国志》云:"汉末有徐公知于此山成道,控鹤而去"。东汉时期居临海的著名道士,还有东阳人赵炳。
《后汉书》卷八十二称其东入章安(临海),济世救民。章安令华表恶其惑众,而杀之。赵炳死后,临海百姓于白鹤山建"灵康庙",用以祭祀。
白鹤山上有剑崖,旧传赵炳留剑于此。是临海建立道教俗神祭祀庙宇的最早记载。这里的“白鹤庙”当为最早建立的庙宇,据言赵昞死后在台州海边多处显灵。
北宋时期,就被朝廷册封,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敕封赵昞为“灵顺显佑广惠威烈王”。崇宁三年封“仁济侯”;大观二年进“显仁公”;政和三年进“灵顺王”;宣和四年加“显佐”;南宋建炎四年加“广惠”;庆元二年加“善应”;开禧三年改“善应”为“威烈”。至南宋又有传说,显灵保皇,被册封为至白鹤崇和大帝,与妈祖同为海上的守护神。(但显为人知)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