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其实很简单:揭秘如何能够看懂易经!

20.png

  我们曾说过,许多人觉得周易难以理解,无法看懂易经,主要是因为牵强附会、故弄玄虚以及文义晦涩,因此无法找到理解的途径。然而,很多人会问,我们该如何才能理解这部智慧之书,从中掌握规律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呢?

1752932165843.jpg


  您需要先了解以下三个背景,才能理解。


  一、拥有丰富的经历和人生智慧。


  孔子最初对《易经》并不十分欣赏,但在他五十岁时,突然领悟了其中的奥妙。此后,他常常随身携带这本书,日日翻阅,直到书页磨损。原因在于,《周易》是一本哲学和规律的著作,没有太多实例可供参考。这就要求读者具备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历史知识,才能够结合自身的背景理解其中的规律。如果缺乏这些基础,很难深入领会其意义。


  举个例子,1+1=2是一个规律。如果你想理解它,就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就是两个苹果。如果人生经验不足,你可能会搞不清楚这个道理,例如一滴水加上一滴水,结果仍然是一滴水。而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遇时,可能会引发许多不同的结果。如果你没有明确的人生观和经验,会对一加一的结果产生疑问。


  二、具备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深入的研究精神。


  许多人对国学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历史知识也较为浅薄,常常感到圣人们的智慧高高在上,瞬间失去了自信,随波逐流,无法独立思考。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在没有他人解释的情况下理解这些知识。


  读了各家的注释后,我越来越感到困惑,最终因为难以理解而选择放弃。实际上,每个人对《易经》的理解都是其个人见解,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启迪就足够了。一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毕竟我们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获取智慧。


  举个例子,原本自己走路没问题,却偏偏去模仿这个、学习那个,最后反而忘了自己该怎么走路,这就是舍本逐末的方法。这不就是所谓的“邯郸学步”吗?没错,就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你没有自信,最终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学习应该以为我所用为出发点,只要有所收获就好。


  吃西餐为什么需要使用刀叉,而不是筷子呢?其实,能够方便地进食才是最重要的,不必拘泥于形式。自信的表现就是不在意用什么工具。如果过于重视形式,反而会忽略了用餐的真正目的。


  三、通过形象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卦辞中的各种象征意义。


  其实,西方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我们本质上是一个重视表象和意境、偏好右脑思维的国家,而西方则强调逻辑与细节。因此,中国喜欢大写意的国画,而西方则倾向于细致入微的油画。如果用油画的理论去解读中国的大写意,结果将会大相径庭。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的概念。老子的《道德经》第21章提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段话传达了追求整体感觉的重要性。在解读《易经》时,我们需要放弃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转而采用一种建立影像联系的方式。


  用形象化的方式学习,其实就是通过绘画来进行互动。你看到的不是一堆文字,而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不是繁琐的细节,而是整体的规律。


  如果能够掌握以上三个背景知识,并以此为基础,那么《周易》就不再难懂。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定会获得丰硕的成果。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頁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