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历史:先秦道家思想与两汉之黄老道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长河中,道教作为一支独特的哲学与宗教流派,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道教尊奉老子为其教主,将《道德经》奉为圭臬,深信通过虔诚地修行老子所倡导的“道”,信徒们能够达致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境界。道家哲学,作为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石,在《魏书·释老志》中被赋予了高度的评价,它指出道家之源出自老子,老子自称其道先于天地而生,滋养万物,上居玉京,为神王之宗祖,下处紫微,为飞仙之主宰。其道千变万化,既德又不德,随感应物,踪迹无常。道教之教,旨在蠲除邪念,净化心神,积德行善,树立功勋,以此增寿,乃至白日飞升,长生于世。
先秦道家思想,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后,逐渐演化为黄老之学,这一转变,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汉时期,文帝与景帝(前179—前141)两位帝王,秉持“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让社会自然发展,尽量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干预,从而促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哲学,被世人誉为“人君南面之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史称“文景之治”,黄老之学也因此蔚然成风。
黄老学的起源,大致可追溯到战国中期的齐国,其内容丰富多样,除了上述的政治哲学外,还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与神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至汉武帝刘彻即位,他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内心却对神仙之说颇为向往。于是,方士们便借黄帝之名,将神仙学说与黄老学相结合,使得言及神仙者皆托名于黄帝,以此增强学说的权威性。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从土中发掘出一尊宝鼎献给武帝,声称黄帝当年也曾得宝鼎,广行封禅,常与天神相会;又说黄帝建造五城十二楼以迎接神人;还提及黄帝边战边学仙,最终与神通,骑龙升天。武帝听后,心中充满羡慕,感慨万分地说:“唉!若能如黄帝那般,我视妻儿如脱鞋一般轻易舍弃!”(《资治通鉴·汉纪十二》)由此可见,当时帝王臣子已将黄帝视为神明般的存在。
东汉时期,人们对黄帝的崇敬之情有增无减,同时,对老子的尊崇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楚王英晚年更加喜爱黄老之学,甚至开始学习佛陀之道,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在给楚王英的诏书中写道:“楚王诵读黄老之微妙言辞,崇尚佛陀之仁慈祭祀,洁斋三月,与神立誓。”同一时期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高度赞扬老子:“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于六虚之间,出入于幽冥之境,观混沌之未分,窥清浊之未判。”此时,老子已被尊为“道”的化身,其地位之崇高,可见一斑。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与黄老学正式融合,形成了黄老道。据《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年间,桓帝崇尚黄老道,下令毁除其他房祀。次年,又亲自在濯龙宫祭祀老子,设置华盖之座,采用郊天之乐,其隆重程度,可见一斑。此时,老子已成为至高无上的神灵,黄老道的影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黄老道的兴起,不仅继承了方仙道的传统,更为道教的产生搭建了桥梁,是道教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与老子,后来成为了道教信仰中的至尊之神,黄老学说也成为了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老道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